为什么美国对伊朗一再做出决定?专家警告政策波动或冲突风险增加

2025年初的中东局势,再次将美国与伊朗这对“老冤家”推上风口浪尖。6月22日,美军空袭伊朗境内三处关键核设施,标志着美国正式而公开地介入当前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冲突。而这次军事行动背后,更引发了一个全球关注的核心问题:伊核协议的谈判还有可能重启吗?

反复无常的美方信号:特朗普式决策阴影犹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副所长秦天指出,美国在伊核问题上信息反复,并非一时之失,而是由其独特的政治决策结构所决定。早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美方在伊核协议上的立场就充满摇摆:一方面不排斥伊朗保有一定的铀浓缩权利,另一方面又坚决反对其在本土开展铀浓缩活动。

这种矛盾性源于特朗普政府高度集中化的决策方式——少数人主导、个性化操作、易受外部刺激影响。一通电话或一则推文,可能瞬间扭转政策走向。然而,这种介入从未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稳定。

从幕后操盘到前台出击:美国在中东“进退失据”

每一次撤军之后都伴随着新的危机,每一次“战略重返”又比上一次更加复杂和代价高昂。阿拉伯媒体普遍认为,美国当前的再次出击,是其“中东安全焦虑”的外在表现。一方面,页岩油革命并未真正让美国脱离对中东能源安全的依赖;另一方面,美国深知,一旦放手中东,其在全球能源与地缘战略上的主导权将受到削弱。

中东对美国而言,不只是“石油宝库”,更是维系其全球霸权的关键枢纽:霍尔木兹海峡的稳定决定了国际油价的走向;波斯湾的军事基地关系到对伊朗、俄罗斯等潜在对手的遏制;以色列的安全则是其国内政治的敏感议题。此外,美国在中东的长期驻军与军火输出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军工利益链条——每一次“有限度的危机”,都意味着一轮军火销售高潮。

“鲍威尔幽灵”未散,美国能否避免重蹈伊拉克覆辙?

今天,这场曾被广泛批评为“谎言之战”的阴影,似乎正在伊朗问题上重新上演。“以色列想把美国拖入一场新战争。”——这不仅是俄媒《今日俄罗斯》的评论,也是许多中东国家的普遍担忧。伊朗的人口是伊拉克的两倍、国土面积是其四倍,一旦冲突升级,后果将远超当年伊战。

美国是否又会在“打击核威胁”的旗号下,落入一次新的战略泥潭?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伊朗与伊拉克、阿富汗完全不同。它在地区拥有多个“代理力量”:黎巴嫩真主党、叙利亚政府、胡塞武装、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等,这些势力盘根错节,一旦全面激活,将可能形成多线战场,极大加剧冲突的不确定性与外溢风险。

中东剧本循环重演,美国战略仍在“摇摆”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一篇深度评论形象地指出,美国在中东不断重演“经典剧本”:威慑—介入—加剧冲突—撤退—再介入。每一次回归都披上“和平守护者”的外衣,实则将地区推向更深层的动荡。从伊朗与以色列的对抗,到逊尼派内部的分裂,再到巴以冲突,任一热点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高昂的军事投入带不来等值回报,美国民意正快速疏离中东事务;沙特、阿联酋等国日益倾向独立外交,与伊朗和解、加强与中俄的合作,使美方控制力下降;尽管美国转向印太战略,但仍难完全割舍中东的石油利益与地缘博弈空间。

和平何在?对话与政治解决仍是唯一出路

在紧张局势不断升温的背景下,中东地区的主流声音依然在呼唤和平。阿拉伯国家日益倾向“多元化外交”,不再盲从华盛顿意志,转而寻求中国、俄罗斯等其他大国的调解与平衡。从长远来看,如果美国继续坚持“看得见的威慑”策略,不仅难以彻底解决伊朗核问题,反而可能再次点燃一个“比伊拉克更复杂、代价更惨重”的中东冲突。

http://jajdj.com/xinwendongtai/56034.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