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狂挥资金四十万亿,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真相令人震惊
从古到今,代表财富的标志一直在变。有的说,看家里养了多少头猪,养了100头算是富户;也有人说,要算儿子,能干活种地的越多越走得越阔气。
不管用啥办法衡量财富,有一点一直没变,那就是贫富差距老是在。到了货币时代,这个差距不仅没有变小,反而在某些方面越拉越开。
到了202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用1.1万亿元进行买断式逆回购,确保银行体系里的流动性足够。这种货币操作在全球不少央行都挺普遍,不过,新增的货币到底流向了哪儿呢?这个答案可能让不少人惊讶。
回头看看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的应对措施,美联储开始大规模印钞进行量化宽松,旨在推动经济走出低迷,结果这笔钱并没有真正流到普通工薪阶层手里。
银行对风险挺担心,宁愿优先把钱借给那些有资产的人,也把一部分资金投到股市和房地产去了。
从2009年3月至2014年底,标普500指数上涨了204%,加州的豪宅价格几乎涨了一倍。受益的主要还得是那些原本就持有股票和房产的人。数据显示,在新增的财富中,60%被前10%的人夺走,剩下的50%几乎没有分到什么。
更糟糕的是,钱越攒越多,可商品似乎没跟上涨的步伐,面包、牛奶都在涨价,工资却一点也不涨,普通人面对高昂的房价只能无奈叹气。这种情况被称为坎蒂隆效应,离钱越近的人反而先享受到好处。
早在18世纪,爱尔兰的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就注意到,新增的货币并不会平均分配。谁能先得到这些新钱,谁就能在物价上涨之前买到东西,实际上是在抢走其他人的购买力。
据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2024年年底公布的数据,现在美国无家可归的人数已经上升到77.18万人,比起2023年同期的65.3万,多出了超过18%,这也是自2007年开始统计以来涨幅最大的一次。
收入最高的那1%的家庭财富总额达到了36.2万亿美元,首次超过了占美国人口60%的中等收入家庭的全部财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货币分配体制出现了问题。
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作用让这个效果变得更明显。比方说,你存了1000块在银行,银行保持10%的准备金,然后把剩下的900块借出去,你的账户还依旧是1000块,但市场上的钱却多出了900块。
问题就在于,这些新发行的钱首先流向了那些有资产、能够作为抵押的人手里。
在咱们中国,这种情况也能找到影子呀,2025年前九个月的房地产数据显示,新建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同比减少了5.5%,个人按揭贷款也少了10.6%。
不过,靠白名单机制拿到融资支持的项目,截至2025年1月,贷款总额已经达到5.6万亿元,帮手建了大概1400万套住房,交付也跟上了。
这事儿反映出,实力过硬的开发商和靠谱的项目更容易拿到金融机构的帮衬,反倒是普通买房人想贷款,门槛就显得高点。
其实货币本身是中立的,它不会直接制造差距,关键在于怎么运用。有一家贷款公司挺会利用这一点:他们自己有30亿的资本,然后向银行拆借几十亿,用1比2的杠杆,把资金扩大到接近百亿再放出去。
当资金紧张时,他们就把债券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以年化6%的利率卖给投资者,借此筹集回流的资金,然后还会继续放贷。
反复这样操作几次,几百亿的钱就变成了上千亿的规模,他们一边收取15%到18%的贷款利息,一边只用6%的融资成本,靠这提升货币流动效率,利润实在是丰厚得很。
这就说明,钱的价值不在于“持有”,而是在于“流动”嘛。让钱流向那些能创造价值的地方,多搞几次价值交换,财富才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要是只把钱当成啥消费的工具,花掉啥都没剩;但要是把它看作扩大财富的帮手,结合劳动、技术、资源这些生产条件,就能实现跃升啦。
2025年上海的数据显示,挺有意思的一点是,2015年到2025年,上海的最低工资标准从2020元涨到2690元,涨了33.2%。
不过呢,人均GDP从10.31万上升到18.50万,涨了79.4%;相比之下,最低工资从2020元涨到2690元,涨了33.2%。最低工资占人均GDP的比例在逐步减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财富的分配差距在不断拉大。
讲到底,不管有没有货币,贫富的本质其实就是资源和效率上的差别。有了货币之后,这差距反而变得更明显了。离钱近、懂得用钱的人,总是能先抢占到机会。
对老百姓来说,比起抱怨差距,不如先搞清楚货币是怎么跑动的。毕竟,钱本身并不等于财富,真正能让你发家的,是善于利用货币的本事。
如今,各国央行都在根据经济状况调整货币政策,咱们要做的就是搞明白这些政策的逻辑,找到适合自己致富的路子,而不是被动等着机会自己来。
http://jajdj.com/xinwendongtai/8235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