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当代孩子需要具备的底层核心能力, 每一条都值得家长细细品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发布一项调查,那就是智商高于130或低于90的孩子仅占总数的2%。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商水平相差不大。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其智商发挥效用仅占10%,剩余90%分别是学习力占30%、专注力占30%,好习惯也能占30%。巧合的是,这些都属于孩子的底层核心能力范畴!
第一个能力,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被视为孩子未来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之一,包括学习习惯与方法。
而这个能力,首先需要家长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主动学习,如从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入手,逐渐掌握学习、熟悉这些内容的方法,进而延伸、应用至其他方面。
其次,培养孩子拥有良好学习习惯,包括认真、专注等,还有寻找到高效、适合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孩子来说,会学习远比努力学习要重要。那些历年高考状元、学霸们的分享,也能让我们明白,会学习的孩子,才能走得更稳。
第二个能力,管控情绪的能力
从脑科学角度来讲,人类控制情绪的大脑前额叶一般要到18至25岁之间才能发育成熟,在此之前,都是要靠边缘系统调节。
所以你会发现,大部分孩子的情绪,都不是很稳定,一点小事情,也可能会闹个没完。大脑中的“情绪脑”比“理智脑”发育快一些,许多情绪不稳的“熊孩子”实则受生理发育影响。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一个观点,如果在3至6岁之间,通过培养、提升管控情绪的能力,之后孩子情绪化的表现也会少很多。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政治老师跟我们说,一个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当时还觉得有些夸张了,现在回想,确实如此。
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有一定的情绪管控能力,很多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而且,
对情绪的管控能力高低,也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体现。你会发现,那些情绪稳定的孩子,普遍情商很高。
那么,如何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呢?可以从下面几点尝试:
√ 尝试用语言描述感情,提升识别情绪的能力;
√ 使用情绪卡,给情绪分分类;
√ 利用深呼吸、数数等方式,在情绪激动时,尽快平静下来;
√ 设置一个“情绪角”,如果情绪不好了,可以有地方缓解。
Tips: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不仅对适应能力、学习表现,还有人际关系等,都有一定影响。
第三个能力,良好的创造力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对孩子来说,创造力是他们成长的基石。”爱因斯坦更是指出:“知识存在局限性,而创造力并没有。”
儿童的创造力可以促使神经元连接,进而促进大脑发育。同时,在面对困难时,也可以借助创造力,想出多种解决办法。
家长可以从孩子还小时,就开始尝试一些利于提升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游戏。比如,搭积木、绘画、玩橡皮等。
还可以带娃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既能丰富见识,还能开阔想象空间。
Tips:也可以试试跟娃一起编故事,你会发现,他们的小脑袋里,真的有无数的想法,脑洞堪比坐上了火箭一般。
第四个能力,坚持不懈的能力
曾国藩所写的《挺经》中提到,自己之所以能战胜各种困难,达到“天下之大功”的成就,主要是每一个困境来临,他都凭借一个“挺”字,坚韧挺劲的精神,不分心地寻找克服办法。
对于孩子来说,不管是受心智发育未成熟还是阅历等影响,在学习各种知识、技能过程中,必然要耗费很长时间,也会经历各种难题与挫折。
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能力,很难坚持下去的。
听过一句话“不是胜者为王,而是剩者为王。”放在孩子成长上,也是如此。即使当下没有特别出色,但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之后也一定会越来越厉害的。
家长可以尝试跟孩子从制定小目标开始,让他体验到坚持不懈完成目标带来的成就感与快乐,逐渐习惯这样的处事态度,也能逐渐养成自律的品质。
第五个能力,社交能力
“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认为:“100%的成功中,专业知识仅占15%至20%,剩余的80%至85%由社交能力决定。”
当然,与智商具有一定先天性不一样的是,社交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获得。
比如,多带孩子出门与外人接触,邀请同龄人到家里做客,亲身示范如何与他人打交道,鼓励孩子参与团队活动,包括积极参加作业小组、班级运动团队等。
如果孩子比较内向、胆小,家长也可以陪他在家进行练习。比如角色扮演,设定不同的情景,老师、同学、路人等,让他逐渐适应,提升社交信心。
凌晨妈妈来叨叨: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良好习惯与品行。”对于孩子来说,如果能拥有学习能力、独立自理能力、自律自强、自尊自信、社交能力等底层核心能力,既是打下良好基础,也是成长为更优秀的人的必要条件!希望家长尽早培养哦!
http://jajdj.com/xinwendongtai/7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