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去世,代表香港盛世不再?我不这么认为!
今天刚下飞机,打开手机一看,到处都是说蔡澜先生去世了;
我还说金庸先生去世时,有人跟我约稿聊聊武侠,现在蔡澜先生的去世,真正说明香港四大才子的时代宣告终结,我要不要写点东西呢?
刚好在刷手机的时候看到一篇纪念蔡澜的文章,整篇都说的挺好的,唯独最后几句,我却有点不同的意见。
于是在回家路上断断续续写了一千多字,也就当纪念蔡澜先生了。

一
香港四大才子的确是代表着香港七十年代以来的某种主流价值观和某种生活态度;
但是这种主流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是什么呢?
其实这种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和生活态度都要从香港的历史、香港的居民说起;
香港的居民来源非常杂,有游离于“翻天覆地慨而慷”的中国大陆的游子,有脱离大陆的难民,还有英据/日据时代的残余……
如果论阶级,在这里有买办,有地主,有逃兵,有难民,有特工,有青帮……
论思想,这里有封建,有资、有共、有儒、有兵、有纵横、有释、有道、有迷信……
这么多不同的东西汇入香港,香港就是一个各种意义上的大染缸。

《各奔前程》1958 何藩摄
在这样的情况下,香港居民的思想上是迷茫的:
小岛的那一套制度他们熟悉,但是这确是战败了的一方;大陆搞得又是他们从没见过的一套制度,他们也不敢回去;彻底投靠西方吧,他们那一代人还留有中华文明的傲气……
刚好,大陆也需要一个对外的窗口,于是香港就成了阴差阳错之下最特殊的一个。
大陆虽然强势,但是也管不到香港;
英国人想管,但是却鞭长莫及;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香港开始野蛮生长。

金庸先生为了谋生创办了《明报》;倪匡为了谋生,疯狂写书;
黄霑和蔡澜进入影视行业,虽然是个人兴趣使然,但多多少少都有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原因在里面。
这一时期香港人的生活态度就是活下来,然后赚钱,然后灯红酒绿消费!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原博所说的“香港黄金盛世年代”。二
可是这真的是盛世吗?
九龙城寨这样的地方就不说了,就只说一下影视行业:
先说明星:

影视行业被h社会垄断,明星成为xq的工具,李连杰经纪人被qs,某女星被绑架……拍不拍片子明星自己说了算吗?
成龙说过:你在这组拍戏,那边来两个h社会,拿枪,说你过来我们这边拍戏。你的片酬是10万的话。就给你2000元。
再说龙套:
香港跑龙套有多惨,就吃饭都是有一顿没一顿,有多少龙套演员身故后还是香港演员公会出面办的后世?
香港人住的是啥样?就更不用说了,影视剧里的“千尺豪宅”不过90平方罢了。

但是很遗憾,随着大陆大门的开启,香港这扇窗户的作用就越来越小。要是香港能迅速融入中国大陆的发展,一切都还好。
但是后续啥样大家都知道,这是”这样的年代不允许存在“吗?
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
上世纪的香港是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的巅峰!
“侠”寄托着作者无力改变世界,却又忧国忧民的内心。

无论是郭靖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还是黄飞鸿、陈真为代表的角色击败外国力士;都是如此精神内核。
但是到了这个世纪,这些“侠”的叙事行不通了,大家看到真是改变社会的不是高来高去,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而是踏踏实实修路,修桥,搞基建的每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中国人。
现在的读者思考的是:侠客也要吃饭睡觉的,侠客救下来一个人走了之后呢?被救下来的人如何生存呢?

读者的答案很简单,看看现在的网络文学就知道。哪怕是穿越小说,主角穿越到古代都首先要搞基建,搞分田地;
科幻片里更是出现了饱和式救援这样的宏大叙事……
这一切变化蔡澜先生都是看到的,所以他后来不监制电影了,一心一意去品尝美食,分享人生经验,活的很潇洒。
那么香港电影或者香港是不是空空如也呢?

当有人问蔡澜先生:非常非常非常想知道蔡先生如何看待现今的香港电影?
蔡澜也只是说一句:也有好的。
借蔡澜先生这一句:香港不会空,香港也有好的!
http://jajdj.com/xinwendongtai/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