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对欧医疗器械惩罚政策落地,国内行业迎来巨变
2025 年 7 月 6 日,中国商务部发布通知,决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正式对欧盟医疗器械实施对等惩罚政策。这一举措是对欧盟此前限制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参与其公共采购项目的回应,也标志着中欧医疗器械贸易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历史背景
欧盟的限制措施 :2022 年 6 月,欧盟颁布《国际采购工具》(IPI),并于 2024 年 4 月 22 日首次调用该工具对中国医疗器材采购启动调查。2025 年 6 月 20 日,欧盟委员会出台措施,禁止中国医疗器械制造商未来 5 年内参与价值超过 500 万欧元的欧盟公共采购项目招标,持续在公共采购领域对中国企业设置壁垒。
中方的多次沟通与回应 :今年 1 月,商务部发布的对欧投资壁垒调查结论显示,欧盟持续在公共采购、投资等领域对中国企业设置壁垒。中方多次通过双边对话表示,愿与欧方通过对话磋商和双边政府采购安排等方式妥处分歧,但欧方不顾中方释放的善意和诚意,仍一意孤行,采取限制措施,构筑新的保护主义壁垒。
中国采取的对等惩罚措施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通知,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采购人采购预算金额 4500 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时,确需采购进口产品的,在履行法定程序后,应当排除欧盟企业(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参与。对于参与的非欧盟企业,其提供的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占比不得超过项目合同总金额的 50%。上述措施不适用于仅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能够满足采购需求的采购项目。
多位专家表示,中国商务部对欧盟医疗器械实施对等惩罚政策,对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国内企业将迎来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有望加速进口产品的替代进程;另一方面,企业也将面临更高的质量和技术要求,需要在短时间内提升自身实力,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政策要求。
对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影响
市场格局重塑 :此前,进口医疗器械在国内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尤其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此次对等惩罚政策实施后,将为国内医疗器械企业释放出更多市场份额,促使国内企业加速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格局。
技术自主创新的推动力 :面对欧盟的技术封锁,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将更加坚定地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从而推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产业链协同发展 :为了弥补因欧盟产品受限而产生的市场空缺,国内医疗器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加强协同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将提高原材料的质量和供应能力,中游生产企业将优化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下游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企业将提升服务水平,共同推动国内医疗器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行业标准体系的完善 :在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标和竞争中,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将更加注重标准体系的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推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为国内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调整 :部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可能会加快 “走出去” 步伐,寻找新的海外市场和合作机会,降低对欧盟单一市场的依赖。同时,也会促使国内企业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合规经营,提升企业的国际化运营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作者认为,中国商务部对欧盟医疗器械实施对等惩罚政策,是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环境的必要举措。这一政策的实施将对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推动行业的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协同发展。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在未来的中欧经贸关系中,双方在医疗器械领域的贸易摩擦可能仍将持续。但通过加强沟通与合作,寻求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中欧医疗器械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有望在新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http://jajdj.com/xinwendongtai/67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