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预算危机加剧:欠费政治博弈与多边规则碎片化风险如何化解?
联合国“钱荒”再敲警钟:欠费博弈、缩编风声与改革底线
纽约东河边,预算钟又响了。秘书长把2026年常规预算草案递上去,同时重提老问题:现金流告急。秘书处每年都会公布“按时缴费名单”,今年进度偏慢,第五委员会的深夜协商又要延长。秘书长早在2019年就直白过一句英文:“We are running out of cash.”这话,放到现在依然扎心。
先把概念摆正。联合国不是公司,没有“破产”一说;但它有三本账:常规预算、维和预算、各类志愿性资金。常规预算大约三十多亿美元量级,维和一年六十亿美元上下,救援和开发靠自愿捐款,动辄数百亿美元。哪个口袋缺了现金,哪个口袋的任务就拖延:人员冻结、报销延后、供应商等款,维和出兵国的部队与装备补偿也会被压款,最先受伤的往往是孟加拉、卢旺达、尼泊尔这些“维和大国”。
欠费是政治,也是流程。美国承担的会费比例靠近上限,付款节奏受国会拨款周期牵制,时常在财年后半段集中补缴;遇到政策争执,会出现延宕。但把“策略性拖欠”当常态并不准确。需要分清:对联合国系统内的专门机构,美国曾有退出或暂停缴费的历史(例如对教科文组织的分歧),但2023年已重返并恢复缴费;对《巴黎协定》和世卫组织的态度也经历了退与回。把这些混成“退出联合国”是概念误会。
那“钱荒”会带来什么?最直接的是“慢”:大会授权的特别政治任务(SPM)推迟启动,制裁委员会、选举支援、冲突预防的技术团队减员,驻地安保和翻译加班被限额。小国最看重的发声与程序服务会缩水,大国有替代渠道,但多边规则会碎片化,成本迟早回流到各国外交与援助账上。
缩编争论会吵起来。秘书处过去用过冻结招聘、合并后台、延后IT升级等办法“熬过去”。第五委员会里常听到一句行话:零名额净增长。问题在于,授权越多、钱袋不涨,这个“零”就越来越虚。预算治理的要点不在把人硬砍到多少,而在任务有“到期条款”(sunset clause),重复机构能合并,后台统一采购与现金池管理到位,周转基金上限得翻倍,特别政治任务最好改成多年期授权,避免年年临时抱佛脚。
第19条是“杀手锏”:两年欠费达到应缴额,会员国在大会被停权。但大会也可因“无法控制的情况”豁免。强化纪律不等于动不动就“拔网线”,更聪明的做法包括:设逾期滞纳金、公布季度缴费透明榜、将重大新授权与“资金到位条款”打包通过——No mandate without money,不给钱就不加活,这是纽约走廊里的口头禅。
中国在路径讨论上给了明显信号。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联合国80周年改革倡议”通报会上提了三句话:“谋定后动、把准方向、务求实效”。翻成预算话术:先厘清授权边界,再调结构与代表性,最后才谈效率与扩容。对全球南方而言,代表性不只是席位,更是稳定、可预期的融资通道。
别忘了现实的一针见血:即便在资金紧张的年头,联合国也照样为也门船运检查、尼日尔政变调解、海地警务支援提供后台支持。削得太狠,修复成本更高。在海上航道、制裁合规、疫病监测这些技术性事务上,“没人管”不是选项。
问题丢给读者:你所在国家是否按时缴费?如果把“不给钱不加活”写进联合国的日常规则,会不会反而提升多边效率?欢迎用你在本国媒体看到的案例,补充一手视角。
http://jajdj.com/xinwendongtai/7825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