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量子科技亮出底牌,核心受益的仅6家A股公司,名单建议收藏
兄弟们,聊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话题:量子科技。
这玩意儿现在拉风得很,一堆公司只要沾上“量子”两个字,股价就跟坐了火箭似的,蹭蹭往上涨。
乌泱泱的资金冲进去,好像生怕错过下一个时代。
但这里头的事,咱们得用脑袋想一想,别光用情绪。
本质来看,现在市场上大部分所谓的“量子科技”概念,跟咱们普通人理解的投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我们平常买股票,看的是什么?
市盈率、净利润、现金流,好歹得有个谱,知道自己买的是个下蛋的鸡还是个只会打鸣的鸡。
可量子这事儿,它目前就不是个鸡,它是个“恐龙蛋”。
你赌的是,这里面能孵出个霸王龙,而不是一个化石。
所以,你看那些股价飞天的公司,很多还在亏钱。
一个亿的总股本,市值给你干到几百亿,这已经不是用计算器能算明白的账了。
这叫什么?
这叫“叙事估值”。
说白了,大家买的不是这家公司现在能赚多少钱,而是它讲的那个故事,有多么宏大,多么性感。
量子计算,能颠覆经典计算;量子通信,能做到绝对安全。
这故事一听,就让人热血沸沸,感觉抓住了未来的硬通货。
这场景熟不熟悉?
历史总在押韵地犯傻。
九十年代末,美国那边,任何一家公司,哪怕是开洗衣店的,只要把公司名字后面加上“.com”,股价立马就能上天。
那时候没人关心你网站有几个用户,商业模式是什么,只要你有“.com”这个“人设”,你就是新经济的代表。
结果呢?
一地鸡毛。
后来的A股也玩过,什么“互联网+”,什么P2P,套路都是一样的。
量子科技,本质上是新一轮的“科技人设股”。
它有几个特别迷人的特点,是其他概念比不了的:
第一,它足够“玄”。
别说我们普通股民了,你拉一百个基金经理过来,九十九个也说不清楚量子纠缠和超导量子芯片到底有啥区别。
正是因为这种极高的认知门槛,才给了故事无限的想象空间。
反正大家都听不懂,那谁吹牛批吹得响,谁的故事讲得圆,谁就可能成为最靓的仔。
这就好比一堆村民围着一块从天上掉下来的陨石,谁也不知道这玩意儿是能炼成神剑还是只能当个门墩,于是估价就全凭村里最有声望的巫师那张嘴了。
第二,它足够“宏大”。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赛道了,它被拔高到了大国博弈、科技竞争的战略层面。
这就给整个板块上了一道“国家意志”的保险。
逻辑比较硬:国家要发展,就必须投高科技;高科技里,量子是皇冠上的明珠;所以,投量子,就是投国运。
你看,这个逻辑闭环一形成,谁还关心你公司今年亏了一个亿还是两个亿?
亏损是暂时的,是为了更伟大的目标。
这种逻辑,特别容易让人上头。
所以,现在去讨论这几家公司,谁的技术最牛,谁能成为“大哥大”,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伪命题。
为什么?
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去判断。
一个在实验室里刚刚实现的、需要零下273摄氏度环境才能运行几十个微秒的量子芯片,和一个能够量产、稳定运行、成本可控的商用芯片,中间隔着一个太平洋。
我们这些坐在屏幕前的外部人士,看到的那点公开信息,基本都是“预制菜”,是公司想让你看到的。
那怎么看这个板块呢?
得换个思路。
你不能把它当成价值投资,而要把它当成一个观察“市场情绪”和“资本流向”的风向标。
这里面可以分成几种玩家:
第一种,是“国家队”选手。
比如那些背靠中科院、顶尖高校的“纯血”公司。
它们的特点是技术出身,研发能力可能很强,但问题是,从实验室到市场,路漫漫其修远兮。
它们最大的价值,是作为整个板块的“信仰图腾”。
只要它们不倒,量子这个故事就能一直讲下去。
但它们的股价,往往已经把未来二十年的梦都给预支了,现在进去,很可能是给前人站岗。
第二种,是“跨界转型”选手。
本来是做传统IT设备、软件或者光模块的,一看量子这么火,赶紧通过收购、合作、成立实验室等方式,给自己贴上“量子”的标签。
这种公司的好处是有原来的业务做支撑,有利润,有现金流,不像第一种那么虚。
但坏处也显而易见,它们的“量子”属性到底有多纯,是真想搞科研还是只想蹭热点,很难说。
这就像一个卖刀的铺子,突然宣称自己开始研究“屠龙之术”了,你得琢磨琢磨,他到底是想屠龙,还是想把手里的刀卖个好价钱。
第三种,是“卖水人”选手。
也就是给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提供上游核心元器件、设备或者材料的。
比如做特种激光器芯片的、做极低温设备的。
这个逻辑相对来说是最硬的。
因为不管最后是哪家公司的量子计算机跑出来了,都得用这些上游的“水”和“铲子”。
这有点像淘金热,最赚钱的往往不是淘金的,而是卖牛仔裤和铁锹的。
但问题是,这个“卖水”的生意,也得看下游“淘金”的规模,如果十年后大家发现这金矿里没啥金子,那卖水的生意也就黄了。
这里要抛出一个“冷知识炸弹”:对于这种叙事驱动的板块,最大的风险,不是技术最终被证伪,而是技术被证实得太慢。
如果一个技术,号称五年能改变世界,那资本就会蜂拥而入。
但如果这个过程需要二十年,甚至三十年,那么再有耐心的资本也会跑光。
当故事的“新鲜感”过去,而商业化又遥遥无期的时候,就是“死亡交叉”的到来。
那时候,一地鸡毛,又是新一批接盘侠的眼泪。
所以,面对量子科技这个风口,平常心很重要。
你非要问谁能成,我只能说,人性决定了,我们总是高估技术的短期影响,而低估其长期影响。
现在乌泱泱冲进去的,大多是奔着前者去的。
而真正能改变世界的,是后者。
但等到后者实现的时候,可能跟现在台上的这些玩家,已经没多大关系了。
说到底,我们这些凑热闹的,不过是为宏大叙事提供了流动性,顺便幻想自己能提前拿到一张未来的船票罢了。
http://jajdj.com/xinwendongtai/80559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