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八爷党联合旗主加隆科多为何难胜胤祥?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八爷胤禩和他的同伴们联手外面的旗主王爷、九门提督隆科多和三皇子弘时,一起对雍正施压,想通过八王共议政务的方式来削弱雍正的权力。然而,这个计划最终被身体虚弱的十三爷胤祥带领丰台大营的军队打破了。

这段戏是全剧的高潮,非常精彩。很多人很好奇,为什么胤禩精心策划,组织了这么大的逼宫行动,一度让雍正感到很为难,但最终还是败给了病重的胤祥。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胤祥在军队里很有威望,他曾随康熙皇帝一起征讨噶尔丹。

在电视剧中,胤祥和老十四胤禵是康熙的儿子中在军队中威望最高的。他们都擅长带兵,在军队里很有威信。因此,胤禩在准备逼宫之前去找过胤禵,希望他能帮忙,但胤禵没有答应。如果胤禵站在胤禩这边,胤禩的胜算就会大大增加。

在电视剧里有一幕,胤祥在废太子后,被康熙命令关押在理藩院的监狱里,负责看守他的是隆科多。当时,隆科多面带笑容地迎接胤祥,还和他聊起了往事,提起当年康熙亲征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时,他还曾是胤祥的下属。

在热河行宫之前,人精侍卫图里琛奉康熙的命令去给刚被关押的胤祥送火炉,并和他叙旧,说自己是胤祥带出来的兵。

所以这些事情可以说明胤祥曾经跟随康熙皇帝出征噶尔丹,亲自上过战场,立过功。像图里琛和隆科多都曾是他的手下士兵。胤祥这个侠王性格,自然平易近人,能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所以他在军队中很受欢迎,威望也很高。

胤祥在军队中的声望对雍正有很大的帮助。在雍正继位前,谋士邬思道特意建议雍正找个机会去看看圈禁的胤祥。然后,通过胤祥联系那些被他提拔过的军官。邬思道的目的是希望雍正通过胤祥来拉拢这些军官,以防康熙去世当晚胤禩一党有所行动。

胤祥确实在雍正继位的那晚起到了重要作用。雍正派侍卫张五哥拿着命令箭,放出了被圈禁的胤祥。胤祥直接去丰台大营,杀了胤禩的心腹提督成文运,然后凭借在军队中的威望接管了丰台大营。接着,他带着丰台大营的人马去见雍正,才让胤禩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雍正顺利继位。

胤禩当时没想到,他安置的心腹提督成文运居然被圈禁多年的胤祥轻易秒杀,而被圈禁多年的胤祥依旧可以凭借令箭指挥军队。

因此可以看出,胤祥在军队里很受欢迎,很有影响力。许多军官都乐意听他的指挥。这自然和他的侠义性格和热心肠的性格密不可分。

对于雍正来说,胤祥就像是稳定局势的关键人物,能够帮他控制军队。相比之下,胤禩这边却没有人在军队中有影响力,只有胤禵在军队里有点威望。然而,胤禵和胤禩其实不是一条心,胤禵也想当皇帝,他们只是互相利用对方。因此,精明的胤禵并没有出手帮助胤禩。

胤禩在驻京军队里主要靠的是耍手腕,通过弘时误导弘昼传达口谕,从而拉拢了关外旗主王爷带来的军官,接管了驻京部队。然而,这些军官毕竟是外来的,中下层的军官仍然听从胤祥的指挥。因此,当胤祥一出现,立刻就把那些外来军官全都抓了起来。

胤禩拉拢的那些外地旗主王爷、弘时、隆科多其实是一群目的不纯的临时组合。

在电视剧里,胤禩似乎走了一步很好的逼宫棋。他对外联合了一些旗主和王爷,对内又拉拢了隆科多,并且还安排了雍正的第三个儿子弘时作为暗中对手。看起来很强大,但实际上这些人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胤禩明白要想推翻雍正,必须先控制驻京的军队。但只靠旗主王爷们带来的参将们,根本控制不住这些军队。弘时是暗棋,只能在暗中搞点小动作。唯一能掌控兵力的隆科多,但驻京军队不止步军统领衙门,还有丰台大营和西山健锐营。

胤禩和他的同党老九胤禟、老十胤誐无法控制军队,只能依赖关外的旗主王爷们。然而,这些王爷之间并不团结,各自怀着不同的心思,还有一位王爷甚至不敢向雍正施压。

说到隆科多和弘时,他们各有各的小算盘。虽然隆科多是九门提督,但实际上他手下的步军统领衙门里有不少人是听胤祥的指挥,他对这个衙门的控制并不稳固。而且,隆科多这个人就像墙头草一样,随风倒。他看到胤祥带兵进宫就知道大局已定,想要逃跑。

弘时完全是在胤禩的花言巧语下迷失了方向,他的智谋和能力远不及弘历。胤禩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他容易被误导,而他的角色也只是在背后搞些小动作。

看看胤禩手下这些人物,他们根基不稳却还想控制军队的王爷们;还有那见风使舵的隆科多;以及行事鲁莽的弘时。所以说,他这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高明,实际上却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经不起考验。

胤禩带着这么一群人,他注定成功的机会不大。当然,胤禩自己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他只是拼尽全力,赌最后一把。毕竟,如果赌赢了,那诱惑还是很大的。

剧中其实也说明了,雍正有自己的备用计划,就算没有胤祥,他也能控制住那些人。

就算没有胤祥的帮助,雍正也能独自压制胤禩他们,这一点在剧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在八王议政开始前,胤禩提出了整顿八旗军务的建议,雍正一听就爽快地同意了。当时,胤祥还提醒雍正要提防胤禩可能暗中使诈,但雍正不以为然,直接说道:“让他去办吧,翻不了什么大浪。”

这句话说明雍正可能早就猜到胤禩会耍花招。后来雍正还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这个无能的人迟早得解决。”

雍正心里清楚,胤禩肯定想耍点小把戏,所以他早就做好了准备。他这么自信,就是要“挤掉脓包”。雍正的目的很可能是想利用胤禩,把所有反对他的人都逼出来,不让这些人暗地里捣乱。直接把问题摆到明面上,一次性解决,省得以后麻烦。

这不也对吗?即使胤祥不出面,隆科多虽然换防了大内侍卫,但别忘了还有图里琛统领的皇帝身边近卫。这些人对雍正的忠诚度非常高。

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衙门并没有完全掌控皇宫。八王议政逼宫失败后,隆科多想要逃跑,但图里琛把他抓了回来。这些情况表明,隆科多根本没能力控制皇宫。

只要皇宫还在雍正手里,他完全可以命令亲兵采取行动,直接拿下胤禩和其他旗主王爷。一旦控制了这些人,雍正就不怕那些由旗主王爷指挥的在京军队了。

要知道,无论谁来接掌军队,也不敢随便下令攻打紫禁城。如果真的攻打紫禁城,那就是反叛了。雍正就是皇帝,完全可以解除军队的武装。所以,就算没有胤祥出现,雍正也会很麻烦。他得亲自处理胤禩和这些旗主王爷们的事情。

想想就知道,雍正早就稳操胜券了。就算没有胤祥的帮助,最后赢的还是他。因为在权力斗争中,最重要的就是理所应当,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心。如果名不正言不顺,人心就会摇摆不定。所以,雍正作为皇帝,天生就是理所应当的,这让他立于不败之地。

胤祥是接替雍正管理军队的合法人选,所以胤禩输给了雍正的权力。想征服一条龙,必须先能飞到和龙一样的高度。显然,胤禩没有达到雍正的高度,所以注定要失败。

八王议政逼宫的故事其实是电视剧编造出来的,并没有真实发生过。

说来说去,这些都是电视剧里的剧情。不过呢,历史上并没有胤禩组织八王议政、逼迫雍正的事情。

历史上,胤禩并没有电视剧里那样一直活到雍正晚年,他和胤祥几乎同时去世。历史上的胤禩在雍正四年(1726年)就被雍正褫夺爵位、削除宗籍,并改恶名为“阿其那”囚禁折磨致死。而胤祥死于雍正八年(1730年),比胤禩晚死了很多年。

历史上并没有弘时和弘历争夺皇位的事,弘时也没有被胤禩利用来争位。实际上,弘时性格直爽,没什么心机,从小就不太得雍正欢心。而胤禩待人接物很细心,很会拉拢人心,所以弘时和胤禩的关系比较亲近。

所以在雍正处置胤禩的时候,弘时出面为胤禩说话,并批评雍正对待兄弟太狠心,这让雍正很生气。于是雍正把弘时过继给胤禩,一起除名并关押起来。后来弘时在雍正五年的圈禁中忧郁而死。

在历史上,隆科多并没有和胤禩、弘时勾结,他和年羹尧一样,都因为居功自傲而被雍正处理了。隆科多是在雍正五年(1727年)被罢官、夺爵并圈禁起来,随后在雍正六年(1728年)于圈禁的地方去世。

至于胤祥,他实际上是一位文官,从未参加过战场作战,也没有跟随康熙皇帝去攻打准噶尔部。因为康熙亲征准噶尔部时,胤祥还只有十几岁,所以他根本不可能去统军作战。胤祥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统兵的记录,因此也就不存在他在军中有多高的威信来为雍正保驾护航。

在雍正时期,旗主王爷们向皇帝逼宫的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清朝的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都是由皇帝亲自统领的,被称为上三旗。皇帝本身就是这三旗的旗主。其他下五旗则由那些在清初开国时立下极大军功并获得世袭罔替待遇的铁帽子王担任旗主。

清朝的亲王必须住在京城,不可能住在关外的盛京。从顺治时期开始,朝廷就开始削弱下五旗旗主的权力。到了康熙时期,旗主王爷已经成了富足而悠闲的人。他们名义上还是旗主,但实际上旗务和军务都由各旗的统领管理。统领直接听命于皇帝。

所以在雍正那个时代,旗主王爷们大多在京城过着悠闲富贵的生活,虽然他们的地位依然很高贵,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权力。他们平日里都害怕皇帝猜疑,更不敢有半点念头去威胁皇帝。

http://jajdj.com/xinwendongtai/719178.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