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状元初登金銮殿,皇帝冷抛难题:“朕与玉玺孰重?” 他开口作答,龙颜大悦,满朝拍案
金銮殿上,气氛凝重如冰。
新科状元林玄,身着红袍,跪立中央。
他面容清秀,却难掩眉宇间的一丝紧张。
御座之上,天武皇帝目光深邃,冷厉的疑问掷地有声。
“朕与玉玺,孰重?”
这突如其来的难题,像一道惊雷,震彻朝堂。
林玄的心脏,在那一刻,仿佛停止了跳动。
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场考量,更是命运的抉择。
01
大周王朝,天武二十三年。
春风拂过京城,却吹不散殿试的余韵。
林玄,这个来自江南水乡的寒门子弟。
凭借一篇《治国策论》,力压群英,高中状元。
他的才华,如同夜空中的星辰,瞬间点亮了京师。
然而,这份荣耀背后,是十年寒窗的寂寞坚守。
他出身贫寒,家中仅有老母相伴。
自幼便深知民生疾苦,心怀济世之志。
乡里邻居都说,林玄是百年难遇的奇才。
他的文章,既有经世致用的深度。
又不乏洞察人性的细腻。
金榜题名那日,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老母亲更是老泪纵横,连声感谢祖宗庇佑。
林玄谨记母亲教诲,不忘初心,谦逊待人。
他深知,状元之位,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初入朝堂,林玄感到的并非全然的喜悦。
更多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与不安。
金銮殿的威严,远超他的想象。
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彰显着帝国的强盛。
文武百官分列两旁,个个神情肃穆。
他们的目光,或审视,或好奇,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
林玄挺直脊背,努力维持着平静。
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读书人。
在这里,每一个眼神都可能藏着深意。
每一次呼吸都可能牵动权力的暗流。
此刻,他最希望的,是能平稳度过这场初见。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他如此轻松。
天武皇帝,一位以铁腕著称的君主。
他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不怒自威。
皇帝的眼神,仿佛能穿透人心,直抵灵魂深处。
林玄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从御座上传来。
他恭敬地跪拜,心头却隐隐升起一丝不安。
皇帝的目光,停留在林玄身上许久。
那是一种审视,也是一种无声的考验。
林玄屏住呼吸,等待着皇帝的旨意。
他以为,皇帝会问他一些施政方略。
或是一些关于民生社稷的看法。
然而,皇帝接下来的话,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那句话,简单直接,却又深不可测。
它像一把利剑,直指人心的最深处。
也像一道难解的谜题,足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荣辱。
林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这位新科状元的回答。
林玄知道,自己必须小心应对。
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这道题,考验的不仅仅是才智。
更是对君王权力,对国家社稷的理解。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波澜。
他知道,自己不能慌乱,更不能出错。
这决定了他未来的命运,也影响着国家的走向。
他必须给出,一个足以让皇帝满意的答案。
02
皇帝的目光,锐利如刀,直刺林玄心扉。
殿内鸦雀无声,只闻得众人浅浅的呼吸声。
百官们的眼神,此刻都聚焦在林玄身上。
有担忧,有幸灾乐祸,也有纯粹的好奇。
左相李文渊,须发皆白,神情复杂。
他轻轻抚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李相深知皇帝的脾性,喜怒无常,深不可测。
这样的问题,绝非一时兴起,定是暗藏玄机。
右相赵明远,则嘴角微翘,带着几分冷笑。
他素来与李相政见不合,更不喜寒门出身的林玄。
在他看来,林玄不过是运气好些的读书人。
今日,便是他原形毕露之时。
林玄跪在冰冷的金砖上,感到一股寒意袭来。
并非殿堂的温度,而是心头的重压。
他迅速在脑海中,回溯了过往所学。
儒家经典,治国方略,历史典故。
然而,这道题,似乎超越了寻常的学问。
它拷问的是,一个人对权力核心的认知。
对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理解。
“朕与玉玺孰重?”
若答“朕重”,则有谄媚之嫌,失了读书人的风骨。
且将君主个人凌驾于国之重器之上,恐犯大忌。
若答“玉玺重”,则无疑是挑战皇权。
皇帝乃九五之尊,岂能居于死物之下?
这更是犯了欺君之罪,性命难保。
林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滑过鬓角。
他紧握双拳,指甲深深嵌入掌心。
他知道,这不是一道简单的送分题。
而是一道,步步杀机的陷阱。
他想起恩师曾教导他。
“为官者,当以民为本,以国为重。”
“然君臣之道,亦不可不察。”
“帝王之心,深邃难测,需以智慧和真诚应对。”
恩师的话,此刻在耳畔回响。
真诚?智慧?在这金銮殿上,何为真诚?
何为智慧?
林玄闭上双眼,深吸一口气。
他试图抛开所有杂念,只留下最纯粹的思考。
他回想起自己儿时,曾在乡间听过的一段故事。
那是一个关于前朝开国皇帝的故事。
皇帝微服私访,遇到一位老农。
老农不知皇帝身份,抱怨官府苛捐杂税。
皇帝问他:“你可知当今天子是何人?”
老农答:“只知有天子,不知天子为谁。”
“但知天子好,百姓才安乐。”
当时,林玄只是觉得有趣。
此刻,这段故事却像一道微光,照亮了他的困境。
他睁开眼睛,目光变得坚定起来。
他知道,单纯的答案,无法满足皇帝。
他需要一个,能够体现他深思熟虑的答案。
一个既能彰显君主权威,又能体现他治国理念的答案。
他缓缓开口,声音却被紧张压得有些沙哑。
皇帝的眼神,没有丝毫波动。
等待着他给出,足以震动朝野的回答。
空气仿佛凝固,时间也变得异常缓慢。
03
天武皇帝,并非一位寻常的君主。
他以雷霆手段登基,平定内乱,开创盛世。
他雄才大略,但疑心病重,尤忌臣子结党营私。
当年,他曾亲手废黜一位权倾朝野的宰相。
只因那宰相,在朝堂上公开质疑他的决策。
那宰相自恃功高,以为皇帝离不开他。
却不知,帝王之怒,可焚尽一切。
天武帝深知,权力之争,远比沙场厮杀更残酷。
他需要的是,真正忠诚且有远见的臣子。
而非那些,只会阿谀奉承或沽名钓誉之辈。
“朕与玉玺孰重?”
这个问题,并非他今日才想起来。
而是多年前,便在他心中盘桓。
前朝末年,国力衰微,民不聊生。
先帝沉迷酒色,荒废朝政。
传国玉玺,虽仍在深宫,却已形同虚设。
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那时,玉玺再重,也无法填饱饥民的肚子。
天子再尊,也无法挽回倾颓的江山。
最终,天下大乱,改朝换代。
天武帝正是从那样的乱世中杀出。
他亲眼目睹了,一个王朝的覆灭。
他深刻理解,一个君主的德行与作为。
对国家社稷,对黎民百姓,是何等重要。
他深知,玉玺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但象征,终究只是象征。
若无贤君明主执掌,它便只是一块顽石。
甚至可能,成为野心家争夺的工具。
今日,他提出这个问题,意在考察林玄。
他要看这个新科状元,是徒有虚名。
还是真有,洞悉本质的智慧。
他要看林玄,是会曲意奉承。
还是能坚守本心,给出真知灼见。
这不仅仅是对林玄个人的考验。
更是天武帝,对自己治国理念的一次验证。
他希望找到一个,能够真正理解他,辅佐他的人。
一个能帮助他,实现心中抱负的栋梁之才。
林玄的迟疑,在天武帝眼中,并非懦弱。
反而说明他并非轻率之人,懂得深思熟虑。
皇帝的目光,依旧没有丝毫情感波动。
他等待着,等待着林玄给出那个答案。
这个答案,将决定林玄的仕途。
也将影响天武帝,对未来朝局的布局。
朝臣们也深知,这个问题不简单。
他们中有许多人,在心中默默推演着答案。
然而,无论如何思索,都觉得难以两全。
无论偏向哪一方,都可能触怒龙颜。
这简直是一道,无解的死局。
林玄,这个被誉为神童的少年。
他能否在这死局中,寻得一线生机?
他能否在万众瞩目下,给出惊艳的回答?
所有人的心弦,都紧绷着。
等待着,那即将到来的瞬间。
04
林玄深吸一口气,心中默念恩师教诲。
“凡事皆有本末,君子当明辨。”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迎向皇帝。
那眼神不再是最初的紧张,而是带着一种沉静。
他开口,声音虽轻,却清晰回荡在殿内。
“陛下,臣以为,此题非问轻重,实乃问本末。”
此言一出,百官皆惊,议论声瞬间响起。
“大胆!”右相赵明远厉声喝道。
“状元郎岂敢妄议圣上之题!”
皇帝却抬手制止了赵明远的斥责。
他目光微动,示意林玄继续说下去。
林玄没有理会赵明远,继续说道。
“玉玺,乃国之重器,承载着天命与法统。”
“它是王朝的象征,是权力的凭证。”
“其重,在于它所代表的江山社稷。”
“在于它凝聚的万民对皇权的敬畏。”
他稍作停顿,观察着皇帝的反应。
皇帝的脸色,依旧平静如水,深不可测。
林玄知道,这只是开篇,真正的难点还在后面。
“然玉玺之重,并非其材质之重。”
“亦非其历史之重,而在于其所系。”
“所系者何?所系者,乃陛下您。”
殿内再次哗然,这番话听起来像是拍马屁。
但又似乎,隐藏着更深的含义。
林玄没有停止,他继续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若无陛下英明神武,执掌天下。”
“玉玺,不过是一块雕刻精美的石头。”
“它无法平息战乱,无法赈济灾民。”
“更无法维系一个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是陛下,赋予了玉玺真正的重量。”
“是陛下的德行,陛下的智慧,陛下的勤勉。”
“才让这方寸之物,重如泰山,镇国安邦。”
这番话,让一些原本不屑的官员,也开始思索。
林玄并没有直接说“朕重”或“玉玺重”。
而是将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巧妙的解读。
他将玉玺的价值,与皇帝的作为紧密联系起来。
既肯定了玉玺的象征意义,又突出了君主的决定性作用。
皇帝的嘴角,似乎勾起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那弧度极浅,一闪而逝,却被林玄敏锐地捕捉到了。
这给了林玄莫大的鼓励,他知道自己方向对了。
“若将玉玺比作舟,则陛下便是掌舵之人。”
“舟之轻重,在于其能载物几何。”
“掌舵之人,则决定舟之所向,舟之安危。”
“是舟重,还是掌舵之人重?”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林玄的声音,变得更加自信和洪亮。
他不再是那个紧张不安的寒门学子。
此刻的他,仿佛一位才华横溢的智者。
正在向众人,阐述着他深刻的治国理念。
“故臣以为,陛下之重,在于天下苍生。”
“在于社稷安危,在于万民福祉。”
“玉玺之重,亦系于此。”
“若无陛下以天下为己任,玉玺何重之有?”
“若陛下能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则陛下之重,远超玉玺之重。”
“因为陛下承载的,是活生生的生命。”
“是绵延不绝的文明,是永续发展的希望。”
这番话,如同一股清泉,涤荡了殿内的沉闷。
百官们交头接耳,眼中多了一份赞叹。
林玄的回答,巧妙地避开了陷阱。
不仅没有得罪皇帝,反而拔高了皇帝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他将玉玺和皇帝的重量。
都归结到了“天下苍生”和“社稷安危”上。
这无疑是,将读书人的本心,融入了答案之中。
然而,这真的就是皇帝想要的全部答案吗?
他真的能化解,皇帝内心深处的所有疑虑吗?
皇帝的眼神,再次变得深邃起来。
他凝视着林玄,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林玄的心,再次悬了起来。
他知道,自己还差一点。
还差那临门一脚,才能彻底打动这位帝王。
他需要一个,更具震撼力,更具说服力的点睛之笔。
一个能让皇帝,真正龙颜大悦的答案。
一个能让满朝文武,心悦诚服的回答。
他深吸一口气,准备说出那最后的关键。
05
林玄的话语,在殿内久久回荡。
他的论述,层层递进,引人深思。
百官们从最初的惊讶,到现在的沉思。
许多人不由自主地,对林玄投去赞许的目光。
左相李文渊,紧绷的脸上,终于浮现出一丝笑意。
他轻捋胡须,眼中闪烁着欣赏的光芒。
这林玄,果然是旷世奇才。
竟能将皇帝的难题,化解得如此精妙。
右相赵明远,脸色铁青,眼底满是不甘。
他本以为林玄会语无伦次,自毁前程。
却不料,这个寒门小子,竟有如此辩才。
御座之上,天武皇帝的表情,依旧难以捉摸。
他没有立即表态,只是静静地看着林玄。
那眼神,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林玄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他知道,自己刚才的回答,虽然精妙。
但还未触及到皇帝内心最深处的考量。
皇帝问“孰重”,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
他想知道的,是一个臣子对君权的理解。
更是对君主个人与国家利益的权衡。
他想知道,在危急关头,臣子会如何选择。
林玄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再次袭来。
他不能止步于此,必须更进一步。
他必须给出,一个能彻底消除皇帝疑虑的答案。
一个能让皇帝,真正放下心来的回答。
他再次躬身,声音更加沉稳有力。
“陛下,臣以为,此问还有一层深意。”
“陛下所问,并非玉玺与您谁的份量更重。”
“而是,当二者发生冲突之时,何者优先。”
此言一出,殿内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这番话,直接点破了皇帝问题的核心。
也让所有人都意识到,这道题的真正杀机。
如果君主个人利益,与国家社稷发生冲突。
臣子,当如何抉择?
这才是,最致命的陷阱。
皇帝的眼神,终于发生了变化。
那是一种极度危险的锐利,仿佛要将林玄吞噬。
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林玄。
等待着林玄给出,那最终的答复。
林玄感到自己的手心,再次渗出汗珠。
他知道,自己已经站在了悬崖边上。
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
他必须做出,一个完美的回答。
一个足以载入史册,流芳百世的回答。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放手一搏。
他想起了恩师临别前,赠予他的一句话。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也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理想。
但在这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敢说出这句话。
无异于自寻死路。
林玄的眼神,闪过一丝挣扎。
他知道,如果他直接引用这句话。
他很可能,会立刻被拖出去斩首。
但他又不能,违背自己的本心。
他必须找到一个,既能表达真意。
又能让皇帝接受的巧妙方式。
他抬头望向皇帝,目光坚定。
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这句箴言。
他决定,将自己的治国理念,融入这最终的答案。
他缓缓开口,每个字都像千斤重。
声音在殿内回响,震颤着每一个人的心弦。
“陛下,臣以为……”
他的话,停在了最关键的时刻。
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等待着他那惊世骇俗的回答。
皇帝的目光,也紧紧锁定在林玄身上。
殿内的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一场无声的博弈,在此刻达到了最高潮。
林玄的答案,究竟会是何等惊人之语?
他能否在刀尖上跳舞,赢得帝王的青睐?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那最终的宣判。
06
林玄深吸一口气,目光清澈而坚定。
“陛下,臣以为,若论孰重,需论其所承载之物。”
“玉玺,承载的是国之法统,是万年基业的象征。”
“它的分量,在于它代表的,是整个大周王朝的延续。”
“而陛下您,承载的则是万民之福祉,社稷之未来。”
“您的分量,在于您能为天下苍生,带来多少安定。”
“在于您能为国家,开创多少太平盛世。”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加沉重。
“若玉玺失而民安,则玉玺轻。”
“若陛下失德而民苦,则陛下轻。”
“二者孰重,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其所能承载的天下。”
此言一出,殿内瞬间陷入死寂。
所有人都被林玄这番话,深深地震撼了。
他没有直接说出“民为重”那样犯忌的话。
却用一种更深刻、更巧妙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内核。
他将玉玺和皇帝的“重”,都与“民安”和“社稷”挂钩。
这意味着,如果玉玺失去了它的作用,导致民不聊生,那它就轻如鸿毛。
如果皇帝失去了德行,让百姓陷入苦难,那他也就轻如尘埃。
这不仅仅是对皇帝智慧的肯定。
更是一种,对皇帝责任的无声提醒。
天武皇帝的脸色,从最初的危险锐利。
逐渐转变为一种,深思熟虑的平静。
他凝视着林玄,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林玄知道,自己触及到了皇帝内心深处。
他继续说道,声音洪亮,掷地有声。
“陛下,玉玺是死物,其重在人赋予。”
“您是活生生的君主,您的重在民所系。”
“一个贤明的君主,能够让玉玺的光辉万丈。”
“一个昏庸的君主,即便手握玉玺,也只会加速王朝的倾覆。”
“因此,臣以为,陛下之重,在于您能否成为。”
“那个让玉玺真正‘重’起来的君主。”
“在于您能否,以德治国,以仁服众。”
“在于您能否,让大周的江山,万世永固。”
“只有当陛下,真正做到了爱民如子,励精图治。”
“让天下太平,百姓安乐。”
“那时,陛下您,才真正重于玉玺。”
“因为您承载的,是整个大周的生机与希望。”
林玄说完,再次恭敬地叩首。
殿内鸦雀无声,只剩下众人粗重的呼吸声。
百官们震惊地看着林玄。
这番回答,不仅化解了难题。
更是在极尽赞美之词的同时。
巧妙地提醒了皇帝,作为君主的责任和担当。
它既维护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又将君主的价值,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天武皇帝,终于缓缓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他一步步走下台阶,目光始终落在林玄身上。
每一步,都让百官的心跳,加速一分。
林玄低着头,感受着皇帝越来越近的气息。
他不知道,等待他的,究竟是雷霆之怒。
还是,那期盼已久的赞许。
皇帝走到林玄面前,停了下来。
他伸出手,轻轻扶起了林玄。
“好!”
一声雄浑有力的“好”,在殿内炸响。
皇帝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好一个‘若玉玺失而民安,则玉玺轻’!”
“好一个‘若陛下失德而民苦,则陛下轻’!”
“你之所言,深得朕心,亦深得治国之要义!”
“朕终于明白,为何你能在万千学子中脱颖而出。”
“你不仅有才华,更有远见,更有仁心!”
天武皇帝,龙颜大悦,脸上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笑容。
那笑容,温暖而又充满力量,让整个大殿都为之明亮。
“满朝文武,皆言朕与玉玺孰重。”
“唯有你,林玄,能洞察朕之本意。”
“能将君臣之道,民生社稷,融会贯通。”
“此等才识,古今罕有!”
皇帝的赞赏,如潮水般涌来。
百官们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纷纷跪拜。
“陛下圣明!状元郎才华盖世!”
“臣等佩服!林状元之才,实乃国家之幸!”
右相赵明远,脸色煞白,身体微微颤抖。
他怎么也没想到,林玄竟然能给出如此完美的答案。
左相李文渊,则满面红光,眼中尽是欣慰。
他知道,大周朝,终于迎来了一位,真正的栋梁之才。
天武皇帝,再次回到龙椅上。
他目光扫过殿内,威严而又充满喜悦。
“林玄!”
“臣在!”林玄激动地回应,心潮澎湃。
“朕今日便封你为翰林院修撰。”
“兼任国子监祭酒,日后,朕要你常伴左右,为朕解惑!”
翰林院修撰,乃清贵之职,负责修史编纂。
而国子监祭酒,更是掌管天下教育,教化百官之师。
同时兼任,并且要常伴君侧,这简直是破格提拔!
这不仅仅是对林玄才华的肯定。
更是皇帝,对他寄予厚望的体现。
林玄跪拜谢恩,心中激动万分。
他知道,自己今天的答案。
不仅保住了性命,更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仕途。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他将用自己的所学所思,去践行他的治国理念。
去辅佐这位英明的君主,共同开创大周的盛世。
满朝文武,拍案称绝。
这一日,新科状元林玄的名字。
响彻了整个朝野,也载入了史册。
而“朕与玉玺孰重”这个千古难题。
也因为林玄的回答,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
07
林玄被破格提拔的消息,如飓风般席卷京城。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寒门学子。
一跃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兼任两要职。
这在天武朝,是前所未有的殊荣。
京城内外,对林玄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赞叹他才华横溢,应得此殊荣。
有人则嫉妒他运气太好,一步登天。
更多的人,则带着审视的目光,观望他的未来。
林玄深知,伴君如伴虎,盛宠之下,危机四伏。
他今日的辉煌,是建立在皇帝的信任之上。
但这份信任,也可能随时消逝。
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谨言慎行。
初入翰林院,林玄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
翰林院的官员,大多是清流名士,学识渊博。
他们对林玄的空降,有的表示欢迎。
有的则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些不服。
林玄虚心请教,勤勉工作,从不摆架子。
他白天处理翰林院事务,夜晚则秉烛夜读。
深入研究典籍,为皇帝批阅奏章提供参考。
国子监祭酒的身份,更是让他责任重大。
他不仅要为皇子和贵族子弟授课。
还要负责制定教育方针,选拔优秀学子。
他积极推行改革,提倡“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强调为政者,当以民为本,以实干为要。
这些理念,正是他当初殿试时所阐述的。
也是他回答皇帝难题时,所展现的核心思想。
他的改革触及了一些守旧派的利益。
引来了不少非议和阻挠。
右相赵明远,更是多次在朝堂上,明里暗里刁难他。
赵明远认为,林玄过于激进,不识朝堂规矩。
甚至讽刺林玄,不过是哗众取宠,沽名钓誉。
林玄面对这些挑战,始终保持着冷静。
他没有正面与赵明远冲突,而是用事实说话。
他提出的许多改革措施,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他建议皇帝设立“劝农司”。
专门负责指导农事,推广高产作物。
这项建议,得到了皇帝的采纳,并取得了成功。
百姓的粮食产量得到提升,民生有所改善。
皇帝对林玄的信任,也日益加深。
他经常召林玄入宫,彻夜长谈。
讨论治国理政,讨论民生疾苦。
林玄的学识和见解,让皇帝耳目一新。
皇帝称赞他:“林玄之才,胜过十个宰相!”
这句话,更是让朝野上下,对林玄刮目相看。
林玄知道,皇帝的赞赏,既是荣耀,也是一把双刃剑。
它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也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他必须时刻警惕,以免功高盖主,引来不测。
他谨记恩师教诲,为人低调谦逊。
他从不居功自傲,也不参与党争。
只是默默地,为国家社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也用智慧,赢得了更多人的尊敬。
林玄的仕途,虽然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
他深知,要实现自己的抱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他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他将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大周王朝。
书写新的篇章,也为万千百姓,带来福祉。
08
林玄的崛起,打破了朝堂固有的格局。
他年轻,有才华,更得到了皇帝的器重。
这让一些老臣,感到不安和嫉妒。
尤其是以右相赵明远为首的保守派。
他们对林玄的各项改革,总是横加阻挠。
认为他是在扰乱祖宗法度,破坏朝廷规矩。
一日,朝堂上,赵明远再次发难。
他指责林玄在国子监推行的新学。
“离经叛道,有悖圣贤之道。”
他声称,新学只会让学子们,心思浮躁,不务正业。
林玄沉着应对,他奏请皇帝。
“请陛下派遣钦差,前往国子监考查。”
“若臣所推行之新学,确有不妥,臣愿领罪。”
皇帝对林玄的自信表示赞许,随即派人前往。
结果显示,国子监学子们,求学热情高涨。
不仅学业精进,更培养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许多学子,在农事、水利等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
皇帝听闻奏报,对林玄赞不绝口。
赵明远哑口无言,当众受挫。
然而,赵明远并未因此罢休。
他暗中拉拢其他官员,形成一股反对势力。
试图在其他方面,给林玄制造麻烦。
不久,南方发生旱灾,民不聊生。
朝廷拨发赈灾款,但运送途中,却屡次出事。
赈灾物资迟迟未能送达灾区。
百姓怨声载道,灾情日益严重。
赵明远趁机进言,指责户部官员失职。
并暗示,是林玄推行的“简化流程”导致混乱。
林玄主动请缨,要求前往灾区。
他要亲自查明真相,解决问题。
皇帝犹豫再三,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林玄带着几名随从,轻车简从,赶赴灾区。
他深入民间,走访受灾百姓。
了解他们的疾苦,查明赈灾款项的去向。
他发现,问题并非出在流程简化上。
而是地方官员,勾结不法商贾,层层盘剥。
甚至将赈灾物资,转卖牟利。
林玄雷厉风行,迅速查办了一批贪官污吏。
并协调当地乡绅,组织百姓自救。
他亲自监督赈灾物资的发放。
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送到百姓手中。
他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方案。
组织灾民修缮水利,开垦荒地。
这一举措,既解决了灾民的温饱问题。
又为当地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基础。
林玄在灾区的表现,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也让当地官员,对他刮目相看。
当林玄带着详尽的奏报,回到京城时。
皇帝早已听闻他在灾区的作为,大加赞赏。
赵明远等人,再也无法从中作梗。
林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次证明了。
他不仅有治国之策,更有济世之心。
他的威望,在朝野上下,达到了新的高度。
然而,他也深知,权力越大,责任越重。
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
他将继续秉持初心,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他将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去面对一切困难,去实现他的抱负。
09
林玄在朝堂的地位日益稳固,权势渐重。
但他始终未忘,当初殿试时,皇帝的考问。
“朕与玉玺孰重?”
这个问题的答案,已成为他为官的座右铭。
他时刻提醒自己,君主之重,在于万民。
玉玺之重,在于其所系的社稷。
为官者,当以民为本,以国为重。
一日,边关急报,北戎犯境,烧杀抢掠。
战事吃紧,边境百姓流离失所。
朝堂之上,主战派与主和派争论不休。
主战派认为,当倾全国之力,御敌于国门之外。
主和派则担忧,战事旷日持久,国库空虚。
林玄深知,无论何种策略,都需以民生为考量。
他提出,先稳固边防,再筹集粮草。
同时派遣使者,与北戎谈判,争取时间。
他认为,战事一起,受苦的终是百姓。
能避免兵戈,自是上策。
若不能避免,也要确保百姓安宁。
皇帝采纳了林玄的建议,命他协助兵部。
林玄夜以继日,与将士们商议布防。
他亲自前往军营,了解将士们的困苦。
提出改善伙食,提高军饷的建议。
他甚至拿出自己的俸禄,购买御寒衣物。
分发给边关将士,鼓舞士气。
他的行动,赢得了将士们的尊敬。
也让边防的防御,变得更加坚固。
同时,他挑选精明能干的官员。
前往北戎议和,争取到了宝贵的休战期。
在这期间,大周得以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当北戎再次进犯时,大周军队已是兵强马壮。
将士们士气高昂,成功击退了敌军。
边境恢复了和平,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
林玄的智慧和担当,再次得到了验证。
皇帝对他愈发器重,甚至将太子托付给他教导。
林玄成为了太子的老师,肩负着培养未来君主的重任。
他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太子。
他教导太子,君主之位,是责任,是奉献。
而非单纯的享乐与权力。
他带领太子,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让太子亲眼看到百姓的疾苦,了解社稷的艰难。
太子在林玄的教导下,逐渐成长。
他变得仁厚爱民,勤奋好学。
赢得了百官和百姓的尊敬。
林玄的声望,达到了巅峰。
他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谦逊谨慎。
他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并非一人之力。
而是需要君臣一心,上下同德。
他依然如履薄冰,时刻警醒自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大周王朝。
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和人民。
10
岁月流转,林玄已不再是当年青涩的状元郎。
他的鬓角,已添上了几缕白发。
但他那双眼睛,依然清澈明亮,充满智慧。
他辅佐天武皇帝,开创了大周的盛世。
国家富强,百姓安乐,四海升平。
他推行的各项改革,深入民心。
为大周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所教导的太子,最终登基为帝。
史称明德帝,继承了天武帝的宏图伟业。
明德帝对林玄尊敬有加,奉他为国之柱石。
林玄位极人臣,却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
他居所简陋,饮食清淡,从不追求奢华。
他将自己的俸禄,大部分都捐给了贫困学子。
用于兴办学堂,资助寒门子弟读书。
他常说:“读书人,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在他晚年,明德帝曾亲自前往探望。
他握着林玄的手,感慨万分。
“恩师,您当年在金銮殿上的回答。”
“‘朕与玉玺孰重?’,一直指引着朕。”
“让朕明白,君主之重,在于天下苍生。”
“玉玺之重,在于其所系之社稷。”
“是您,教会了朕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君主。”
林玄微笑着,眼中充满了欣慰。
他知道,自己的理想,终于得以实现。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品德,影响了一代君主。
也影响了整个大周王朝的走向。
他的故事,被后世传颂。
他的思想,成为治国理政的典范。
林玄的离世,举国哀悼。
明德帝为他辍朝三日,追封他为“文正公”。
这是文臣的最高荣誉,也是对他一生功绩的肯定。
他的墓碑上,刻着他生前最喜欢的一句话。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不再是禁忌,而是成为了至理名言。
林玄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一个道理。
真正的“重”,并非权力的重量,亦非财富的重量。
而是责任的重量,是德行的重量,是民心的重量。
他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朝堂的风气。
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新科状元初登金銮殿,皇帝冷抛难题。
他开口作答,龙颜大悦,满朝拍案。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
更是一个关于,理想、信念与坚守的传奇。
林玄的名字,与他那惊世骇俗的答案。
永远铭刻在大周王朝的史册上,熠熠生辉。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http://jajdj.com/xinwendongtai/5791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