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某项目新动态!勘察招标启动,是你老家吗?
湖南这条高速一动工,贵州天柱县人坐不住了! 不是吵,而是这条叫G6025的高速,从邵阳洞口一路拉到湘黔交界,直接把天柱县从“交通死角”拽到了“省际枢纽”的门口。 预算近300个亿,全长130公里,六车道起步,设计时速最高120这不是修路,这是给湘西和黔东铺了一条黄金跑道。 很多在外打工的湖南人、贵州人刷到招标新闻都留言:“终于不用在雪峰山里绕三小时了!”“回家能赶上热饭了。 ”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路,是几十万人的归家路、致富路、翻身路。
这条高速的起点在邵阳洞口县石江镇,直接接上已经跑得飞起的沪昆高速G60。 从这里开始,车子一路向西,前半段是双向六车道,时速直接拉满到120公里。 过了青朗互通,进入山区路段,车道不变,速度降到100,路基更稳,坡度更缓,大货车跑起来也不吃力。 整条路全长130.2公里,从湖南腹地一头扎进贵州,终点落在怀化市会同县蒲稳乡,和贵州段无缝对接。 光是勘察设计的劳务招标,预算就砸了296万,这还没算后面真正的土建和材料钱。 项目总投资293.79亿,一分一厘都写在省发改委的批复文件里,白纸黑字,板上钉钉。
2025年开年,这条路的节奏就踩得飞快。 5月底,特许经营权招标结果公示,谁来建、谁来管、谁来收过路费,全都定了调子。 8月27号,湖南省发改委正式下发核准批复,红头文件一盖章,项目从“纸上谈兵”变成“真刀真枪”。 9月5号,初步勘察设计的劳务合作招标公告挂网,地质勘探队、测绘工程师、环境评估小组马上就要进场。 从立项到招标,不到半年走完所有前期流程,这种速度在大型基建项目里极其罕见。 当地人说,这是省里“开绿灯”,谁都明白,这条路拖不起。
洞口到天柱这段路,不光是湖南人的事,更是贵州人的大事。 天柱县在贵州东部,以前号称“黔东第一关”,这些年没高速、没铁路,慢慢被边缘化。 去怀化要绕道,去铜仁要翻山,去贵阳更是动辄四五个小时。 现在G6025一通,天柱直接接入国家高速网。 从天柱出发,往东走,接上沪昆高速,直通上海;往西走,连上贵州境内高速,四小时到昆明;往南拐,经三穗、玉屏,直插粤港澳大湾区。 一条路,把天柱从交通末梢变成了十字路口。 当地做木材生意的老板已经开始盘算:“以后货车从广东拉货到天柱,比走贵阳省两小时,运费能砍一截。 ”
这条路带来的不只是时间缩短。沿线经过的洞口、绥宁、会同、靖州,全是山区县,以前种的竹子、药材、腊肉运不出去,外面的游客进不来。 现在高速一通,物流成本直接腰斩。洞口的雪峰蜜橘,以前走国道颠簸六小时,到长沙都烂一半;以后走高速,两小时进省城超市,价格能翻倍。 会同的魔芋、靖州的杨梅、绥宁的青钱柳茶,全都能搭上这趟快车。 贵州天柱的重晶石矿、硅矿储量全国前列,以前运输成本高,很多矿主宁愿闲置也不开采。 现在矿石装上车,三小时到洞口港装船,顺资江下洞庭,运费比走铁路还便宜。 几个县的工业园区最近都在扩建仓库,就等着高速通车那天,货车排队进场。
施工队还没进场,影响已经来了。 洞口县石江镇的老百姓发现,镇上突然多了好多挂着“工程勘察”“地质测绘”牌子的越野车。饭馆老板说,最近一个月,每天中午都有二三十个穿反光背心的人来吃饭,点菜不看价格,吃完就走,是项目组的人。 镇上的小旅馆房价悄悄涨了五十块,还经常满房。 青朗乡的老乡更直接,听说高速出口设在他们乡,家家户户开始翻修老房子,有的甚至推倒重建。 “以后出口一开,我家门口就是服务区,开个农家乐,一年挣二十万不是梦。 ”一位村民蹲在自家毛坯房前,叼着烟,看着推土机在远处的山坡上画线,笑得合不拢嘴。
贵州天柱县的反应更激烈。 县政府官网连发三篇报道,标题全是“抢抓G6025高速机遇”。 县交通局的人跑到湖南段的规划图前拍视频,一条条解释天柱境内怎么设互通、怎么连支线。 县里最大的木材加工厂已经把仓库从老城区搬到规划中的高速出口旁,新仓库面积比原来大三倍。 老板说:“高速一通,我的板材直接发上海,不用在怀化中转,每立方米省80块运费,一年就是几百万。”县里几个做酸汤鱼、社饭的餐饮老板组团去洞口考察,想学湖南人的辣味配方,准备高速通车后在服务区开连锁店。 “湖南人爱吃辣,贵州人也爱吃辣,服务区卖酸汤鱼,肯定火。 ”一个老板边吃剁椒鱼头边盘算,筷子都没停。
这条路不光改变经济,也改变生活。在广东东莞打工的会同人张伟,每年春节回家都要在邵阳转三次车,耗时八小时。 看到新闻说高速2029年通车,他立马给家里打电话:“妈,别急着卖老房子,等路通了,我开车带你们去广州过年。”在长沙做服装批发生意的洞口人李芳,以前每月回老家进货都要雇货车,运费比货值还高。 现在她盘算着在洞口开个分仓,高速一通,当天发货当天到长沙,库存压力直接减半。贵州天柱的年轻人更兴奋,以前去长沙玩要坐六小时大巴,现在刷到抖音上“洞口到天柱1.5小时”的模拟路线视频,评论区全是“毕业就回家”“再也不去广东了”。
勘察队的帐篷已经搭在雪峰山的山腰上。 他们带着GPS定位仪、地质锤和无人机,每天在规划路线的山头爬上爬下。 当地人说,这些穿橙色马甲的人一来,就意味着动真格了。 山脚下的村子开始修拓宽村道,为以后的施工车辆让路。 砂石场的老板连夜买新卡车,就等着项目开工后拉料。银行的客户经理跑到沿线乡镇开讲座,教村民怎么用宅基地抵押贷款,提前盖民宿。 一切都动起来了,像一台巨大的机器,齿轮咬合,链条转动,朝着2029年那个通车日狂奔。 没人再讨论“会不会建”,所有人都在算“建好后我能赚多少”。
http://jajdj.com/xinwendongtai/573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