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无人轰炸机战术再升级,连射 2 架成功突防,直奔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州的军工厂,先投弹再自爆引爆温压弹,重创目标设施
10月5日至6日那个夜晚,当两架由民用轻型飞机改装而成的乌克兰无人轰炸机间隔十分钟起飞,穿越1000公里空域避开俄军防空火力,
精准抵达下诺夫哥罗德州的雅科夫·斯维尔德洛夫军工厂时,一场战术革命已经悄然上演。
它们先投下两枚120毫米迫击炮弹和一枚OFAB-100-120航弹,接着盘旋一圈后自杀式撞击目标,
最终由延时温压弹完成毁灭性爆炸这种“先轰炸后自爆”的复合打击模式,让俄罗斯这座拥有近5000名工人的炸药生产基地遭遇重创。
这起行动最引人注目的并非结果本身,而在于乌克兰如何将每架成本仅相当于高端军事装备零头的轻型飞机,改造成能够深入敌境纵深的精确打击平台。
他们在驾驶舱加装无人控制系统,增设额外燃料箱和电池组,并配备惯性导航与卫星导航双系统以应对信号干扰。
这些改装飞机最终可携带一枚OFAB-100-120航弹、两枚120毫米迫击炮弹及一枚温压弹,形成多层次杀伤链。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战术升级并非孤立事件。7月,乌克兰南方部队就曾运用无人船搭载无人轰炸机,成功摧毁克里米亚半岛上价值亿元的俄军“涅博-M”雷达系统。
无人机从海上平台起飞实施多次打击的画面,凸显了乌克兰正将“低成本平台+智能组网”的作战理念发挥到极致。
更早的“蛛网行动”则展示了另一种维度上的创新。 乌克兰通过在俄境内秘密部署的集装箱式发射平台,一次性释放数十架FPV无人机,
对距离前线1800公里的俄军战略轰炸机基地实施蜂群攻击。 这种利用民用卡车渗透、全自动无人机集群突击的模式,几乎重构了传统纵深打击的概念。
这些案例背后是无人机战场角色的根本性转变。 它们已从辅助性侦察工具,演进为能够执行复杂进攻任务的主战装备。
在哈尔科夫前线,乌军将大型农用植保机改装为重型四轴无人轰炸机,使其能够吊挂155毫米榴弹炮实施空中精确打击。
这种“空中炮兵”模式,让原本需要数吨重火炮才能实现的重火力,变得可由单兵遥控操作。
乌克兰的无人机战术演进呈现出清晰的路径:从初期依赖土耳其产TB-2无人机,到大规模使用商用四轴无人机进行前线支援,再到将民用轻型飞机改造为远程轰炸平台。
2023年乌克兰政府推出“无人机百万计划”,至2024年底实际产量已达170万架,这种爆发式增长为战术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
俄军的应对措施同样在加速升级。 他们发展出针对性的电子战系统,通过干扰卫星导航信号试图切断无人机与控制中心的联系。
3月,俄军发起“断链行动”,精准打击利沃夫的无人机电子元件仓库,旨在破坏乌克兰的核心供应链。
战场透明度因无人机的普及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双方士兵都习惯先放飞无人机进行战场扫描,再决定进攻或撤退路线。
这种“发现即打击”的作战节奏,使得传统大规模部队调动难以隐藏,防御一方获得显著优势。
乌克兰的无人轰炸机突袭成功,也引发关于外部技术支持的讨论。 这些飞机依赖的卫星导航与通信系统,需要持续的外部情报支持才能实现米级精度打击。
有分析指出,美国及其盟友在目标选择、路径规划等方面提供关键支撑。
俄军尝试用多种手段反制无人机威胁,包括制造假目标、用轮胎覆盖轰炸机关键部位,甚至开发专用反无人机系统。
但在2025年6月的别拉亚空军基地遇袭事件中,这些措施仍未能完全阻挡乌克兰无人机的渗透。
无人机的高损耗特性推动双方不断进行技术迭代。 俄罗斯研发出时速超过700公里的喷气式无人机,乌军则加速测试光纤导引无人机以对抗电子干扰。
这种“创新-反制-再创新”的循环,使无人机领域成为俄乌冲突中最活跃的技术竞赛场。
低成本与高费效比是乌克兰无人机战略的核心。用价值数千美元的改装无人机,攻击对方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防空系统或战略装备,这种经济账迫使防御方陷入沉重负担。
俄军发射一枚防空导弹的成本可能是来袭无人机造价的数百倍,长期消耗战中的压力显而易见。
无人机作战已深刻影响战场兵力运用方式。 在2024年8月的库尔斯克州突袭中,
乌军采用“无人机侦察-电子战压制-FPV攻击-地面部队占领”的递进模式,在透明化战场中成功实现战术突然性。
这些变化正在重塑现代战争的面貌。 当一架挂着155毫米炮弹的四轴无人机掠过战场上空,当改装轻型飞机突破干里防空网实施精确轰炸,
当无人船成为移动发射平台,军事强国与传统防御体系的有效性不得不被重新评估。
http://jajdj.com/xinwendongtai/7856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