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早茶立法背后,预制菜正在偷走你的虾饺
#全民护眼行动#
广州早茶立法背后,预制菜正在偷走你的虾饺
恕我直言,当广州决定为早茶“立法”,压根不是文化保护,而是一场饮食界的“真假美猴王”大战。那些冒着热气的虾饺烧卖,可能只是服务生从冰柜扔进蒸笼的“时间旅行者”。
最新草案要求茶楼明示点心是“传统现制”还是“非传统”,传统必须24小时内出品。表面看是给消费者知情权,实则捅破了行业窗户纸——后厨的算盘早就打得震天响:虾饺这类招牌还敢现包,其他蒸点能冻则冻,半成品加热已是标配。有茶楼玩起“双轨制”,同一款干蒸,现制卖36元,预制版20元,价差直接撕开品质遮羞布。
更荒诞的是茶位费博弈。本地老饕吐槽“15元茶位费连个续水服务员都找不着”,立法索性规定收钱就得备齐四种茶叶并做好服务。但问题在于,当点心失去锅气,茶位费收得再规范,也不过是为“塑料感”买单。
这场立法最狠一招是推出“广州早茶经典店”认证,动态管理,不合格就摘牌。这等于给老字号们套上紧箍咒:要么亮出真功夫,要么被预制菜浪潮拍死在沙滩上。有业内人士捅破窗户纸:二十年前早茶师傅月薪七千算高收入,如今薪资涨幅跑不过通胀,年轻人谁愿凌晨三点起来揉面?人才断档加速了预制菜攻城略地。
某些老字号一边挂着“中华老字号”牌匾,一边被食客讥讽“环境一流、服务二流”。泮溪酒家食客未离席就扫地赶客,北园酒家强制早茶客10点半离座还加收服务费,这种操作简直是把百年招牌当抹布用。
立法初衷是用透明厨房和明示标准重建信任,但我看这更像一场饮食界的“供给侧改革”。当960亿规模的广东预制菜产业虎视眈眈,那些坚持古法的惠如楼、云香楼反而因现做现卖重获生机,说明消费者愿意为手艺溢价买单。
说到底,广州人饮早茶喝的从来不只是茶,是街坊情谊,是生活底气。当点心的温度需要靠法律条款来维系,这场“舌尖上的非遗”保卫战,早已不是虾饺皮薄厚的问题,而是我们要不要亲手把市井烟火变成冰箱里的冷冻编号。立法能挡住预制菜冒充现做,但能拦住老广们对“鸡有鸡味”的执念流失吗?这场早茶危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城市灵魂的抢救性发掘。
http://jajdj.com/xinwendongtai/7325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