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发出警告:若中方决定出击,切勿以为拥航母与导弹便可高枕无忧!扎哈罗娃回应记者提问
真有人敢把导弹架到我们家门口,这事儿就这么发生了?而且还不是偷偷摸摸,是明目张胆地摆开阵势。这感觉就像什么呢?就像你邻居突然在你家院墙外,装了一排高清摄像头,还架起了几挺机关枪,然后告诉你,别紧张,我这就是临时放放,演习完了就撤。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
这事儿就发生在日本和菲律宾。美国人那个叫“堤丰”的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移动的导弹发射盒子,现在正一个接一个地往我们家门口搬。先是在菲律宾的吕宋岛北部,现在又盯上了日本的山口县岩国基地。
你打开地图看看,从这些地方发射,射程一千六百多公里,我们的上海、青岛、宁波,这些最繁华的心脏地带,全都在人家的火力覆盖之下。那感觉,就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顶在了我们最柔软的腰眼上,让人寝食难安。
美国人说这是“临时部署”,演习完了就走。这话听着耳熟得很。他们在菲律宾就是这么说的,结果呢?演习变成了常驻。这套路,跟渣男说“我就蹭蹭不进去”有什么区别?更让人火大的是,日本自己也没闲着,不仅没半点不乐意,反而跟着起哄,甚至还想自己加戏。
他们那个“十二式”反舰导弹,玩命地增加射程,从两百公里硬是拉到了九百公里,还计划要搞上千枚。不仅如此,还从美国买了四百枚“战斧”巡航导弹,明年就要到货了。整个西南诸岛,被他们塞得密密麻麻,活脱脱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永不沉没的“导弹基地”。
就在这气氛越来越紧张的时候,北边那位老邻居,俄罗斯,突然发话了。外交部那个叫扎哈罗娃的女发言人,开记者会的时候,话里简直带着一股子刚从战场上走下来的硝烟味。她没说什么外交辞令,直接就一盆冷水泼了过来。
她说,别以为你们有了几艘新航母、几排新导弹,就能安安稳稳地睡觉了,那都是纸面上的东西,真正的安全,得靠能在关键时刻砸出坑、听得见响的“实际反制能力”。
这话太糙了,糙得像砂纸,但你又没法反驳。因为说这话的人,刚刚用一套在很多人看来已经过时的系统,硬生生顶住了整个西方世界的围殴。他们是真的在血与火里滚过来的,见过太多看起来强大无比的东西,在实战中一触即溃的样子。
他们的教训是拿命换来的。就在乌克兰,那些不算高级的无人机,专挑他们后方的炼油厂下手,十天之内干废了十二家,产能直接砍掉五分之一。前线的坦克再先进,没了油,不就是一堆昂贵的废铁吗?所以扎哈罗娃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别等炮弹落到头上了,才想起来检查自己的家伙好不好使。
那么,面对家门口的导弹威胁和来自北方的“糙话”警告,咱们手里到底攥着什么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其实,我们的应对策略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那就是一套被外界称为“反介入/区域拒止”的体系。说白了,就是在我们家门口划下一片巨大的“禁区”,任何想进来撒野的航母战斗群,都得先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这个命。
这套体系的王牌,就是我们的东风系列导弹,特别是被军迷们津津乐道的“东风-21D”和“东风-26”。这两款导弹,有个非常霸气的外号——“航母杀手”。它们不是普通的导弹,而是弹道导弹。
这意味着它们能从我们内陆深处的戈壁沙漠拔地而起,飞出大气层,然后以十几倍音速的速度,像一颗天外陨石一样,带着雷霆万钧之势,精准地砸向数千公里外,正在大洋上移动的航母。那种从天而降的打击,几乎无法防御。
这已经不是威慑了,这是悬在所有对手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就连大洋彼岸的兰德公司,在其发布的报告里都得捏着鼻子承认,中国的这套系统,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太平洋地区的海上游戏规则。
俄罗斯那边呢?他们光说不练吗?当然不是。他们手里同样攥着让对手头皮发麻的“杀手锏”。在乌克兰战场上,他们已经把“匕首”和“锆石”这两款高超音速导弹投入了实战。这些武器简直就是现代防御系统的噩梦。它们的速度太快了,快到现有的反导系统根本反应不过来。
更要命的是,它们的飞行轨迹飘忽不定,能像打水漂一样在大气层边缘跳跃飞行,根本无法预测。你这边刚锁定,它那边一个“S型走位”,就从你的雷达屏幕上消失了。这种根本不按套路出牌的“幽灵”,让所谓的“爱国者”防空系统看起来就像个笑话。俄罗斯亮出这些家伙,意思也很明确:别逼我,逼急了,我真有能掀桌子的东西。
然而,真正让整个棋局发生质变的,还不是我们各自手里的王牌,而是当中俄选择“背靠背”站在一起的时候。这种合作,早就过了互相站台、喊喊口号的阶段了。现在是实打实的深度捆绑。双方的联合军事演习,一年比一年深入。轰-6K战略轰炸机和图-95战略轰炸机,组成联合编队,一起在日本海和太平洋上空巡航,那画面,本身就是一种无需言语的战略宣告。
更深层次的合作,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比如导弹防御系统的对接,预警雷达的数据共享。这意味着,我在北边用雷达看到的东西,你南边马上就能在屏幕上同步显示。一个覆盖范围超级加倍、反应速度快如闪电的联合预警防御网络正在形成。
这种战略协作,让对手彻底没了侥幸心理。谁想动我们其中一个,就得做好被另一个从背后猛击的准备。这种“买一送一”的局面,任何一个战略家在做决策前,都得反复掂量。
说到底,日本以为把美国的导弹请进门,是抱上了大腿,找了个靠山,结果却很可能把自己变成了冲突中最先被点名的靶子,还是最显眼的那一个。他们追求的所谓“对敌基地攻击能力”,最终可能只会加速对自己的攻击。这种引狼入室、引火烧身的做法,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历史会给出答案。
毕竟,棋盘上的规矩已经变了,想掀桌子的人,得先掂量掂量自己会不会被压在桌子底下。
http://jajdj.com/xinwendongtai/626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