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禅位于李隆基,一次洞察权谋的智慧选择!
公元710年,大唐王朝暗流涌动,中宗李显暴崩,韦后蠢蠢欲动,妄想成为第二个武则天,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李隆基,这位日后的唐玄宗,联手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血洗韦氏一族,看似平定了天下。
但皇位归属,却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落在了老皇帝李旦手中。 立谁为太子?朝堂之上,各方势力明争暗斗,水面之下暗潮涌动,一不小心,就要重蹈覆辙,再来一次腥风血雨。
按理说,嫡长子李宪,那是根正苗红的皇位继承人。 可关键时刻,还得看谁的拳头硬,谁的功劳大。
李隆基在政变中,那可是手握刀把子的狠角色,一刀一个,干脆利落,谁不服就干谁。 这太子之位,难道真要拱手让人?就在众人以为一场腥风血雨在所难免时,李宪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主动放弃太子之位,力挺李隆基上位。
这李宪,可不是什么胸无点墨的草包王爷。 他心里明镜儿似的,知道现在的大唐,不是玩过家家,需要的是一个能镇得住场子,能带领大家伙儿发家致富的狠角色。
而李隆基,恰恰就是这个人。 “爹,现在是非常时期,就别讲究什么嫡长子继承制了。”李宪苦口婆心地劝说李旦,“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隆基有能力,有魄力,让他当太子,那是众望所归,如果我硬要当这个太子,恐怕难以服众啊!” 为了让老爹彻底放下嫡庶之见,李宪还旁征博引,举了一堆历史案例。
他先是拿隋炀帝杨广说事儿,说他当年就是靠着不正当手段上位,结果呢?骄奢淫逸,横征暴敛,把大隋朝给作没了。 紧接着,他又抬出了唐太宗李世民。
虽然李世民不是嫡长子,但他英明神武,开创了“贞观之治”,把大唐带向了巅峰。 这说明什么?说明太子之位,看的不是出身,而是能力!
李宪继续说道:“立隆基为太子,对国家百利而无一害。他在政变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手下也有一批能人异士,这些人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而且,隆基在军队中也颇有威望,能够稳定军心,确保国家安全。” 当然,李宪心里的小九九,也没完全藏着掖着。 他深知,一旦自己当上太子,势必会卷入无休止的权力斗争。
而他本人,对那些尔虞我诈的事情,实在是不感兴趣。 与其整天提心吊胆,不如把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自己也能落得个清闲自在。
李宪的这番话,那可是字字珠玑,句句在理,把李旦说得心服口服。 其实,李旦早就看好李隆基的能力,只是碍于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一直犹豫不决。
现在,李宪主动让贤,还把道理讲得这么透彻,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就这样,公元710年,李旦正式下诏,立李隆基为太子。 李宪的这一让,那可是让出了一个新时代。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胸怀,避免了一场皇室内部的权力纷争,维护了唐朝的稳定和团结。 不得不说,有时候,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
李隆基当上太子后,果然没让李宪失望。 他励精图治,选贤任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公元712年,李旦禅位给李隆基,李隆基正式登基称帝,开启了“开元盛世”的辉煌篇章。 李隆基当了皇帝之后,对李宪那是感激涕零。
他给予李宪极高的礼遇和尊重,封他为宁王。 而李宪也一直保持着低调谦逊的态度,从不干预朝政,与李隆基兄弟情深。
这哥俩的关系,那可是皇室兄弟和睦相处的典范。 公元742年,李宪病逝,李隆基悲痛欲绝。
为了表彰李宪当年主动让出太子之位的高尚品德,他追谥李宪为“让皇帝”。“让”,在中国文化里,一直都是一种美德。 李宪的这一让,让出了唐朝的繁荣昌盛,也让出了一段千古佳话。
现在社会,人们常常为了蝇头小利争得头破血流,甚至不惜触犯法律。 跟李宪比起来,格局真是差远了。
要知道,有时候,适当的放手,是为了更好的成全。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李宪的这种高风亮节,不要把眼光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要学会从大局出发,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话说回来,在当今这个内卷严重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像李宪这样,为了大局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呢?如果让你身处李宪的位置,你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http://jajdj.com/xinwendongtai/603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