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结算不行?澳洲的铁矿石不要了,现在轮到我们定规矩?
“一船矿石而已,怎么就拒收了?”,必和必拓那边估计到现在还没完全琢磨明白,问题居然不是出在矿石的品位上,而是出在了那一张张绿油油的美元上。
九月的天,大宗商品市场的水面看似平静,底下却因为一则通知,暗流涌动。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给国内的买家们递了个话,暂时别去碰必和拓那些用美元标价的铁矿石。这事儿听着不大,但行家都懂,这不亚于在牌桌上直接掀了桌子的一角。
澳大利亚的总理阿尔巴尼斯很快就出来表态,对着镜头说对此感到“遗憾”,话里话外都希望这生意还能照常做下去。可这边似乎并不急着回应,好像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这哪是商业摩擦,分明是一场早就布局好的棋局,现在不过是到了落子的时刻。
很多人可能忘了,曾几何"何"时,在铁矿石这门生意里,我们是没有资格谈条件的。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这三家,就像是地主,牢牢把控着矿山和渠道。我们是最大的佃户,每年租下全球七成以上的地来种(进口超过七成的海运铁矿石),却连用什么粮食来交租(用什么货币结算)都说了不算。价格人家定,结算用美元,我们钢厂辛辛苦苦忙活半天,大头利润都被抽走了。
这种日子,谁过久了心里能舒坦?尤其是在我们的钢铁产能不再野蛮生长,市场需求回归理性之后,再看看矿商们逐年攀升的利润报表,那种不平衡感就更强烈了。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凭什么话语权这么弱?
所以,当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这个“大家长”出现时,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它不是简单地把几十家钢厂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而是把过去分散的拳头捏成了一个。以前钢厂们各买各的,很容易被矿商挨个击破,现在由一个统一的平台出面谈判,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这次暂停采购,就是这个统一平台的一次肌肉展示。它传递的信息再清晰不过:别谈什么价格折扣了,我们先来谈谈用谁的钱做生意。不接收“美元计价”的货物,这句话才是关键。
其实,用人民币买铁矿石这事,十年前就在尝试了,只是当时规模小,更像是一种姿态。但这两年,风向彻底变了。从银行系统到跨境支付,人民币结算的硬件条件越来越成熟,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腰杆硬了。今年上半年,已经有好几笔大宗商品交易是用人民币结算的,流程顺畅,大家接受度也高。
所以这次对必和必拓的“暂停”,表面看是对八月份以来价格谈判僵局的回应,实际上是把人民币结算从一个“选项”,强行推到了“必选项”的位置。这已经不是倡议,而是实实在在的交易条件。
这背后牵动的,可不只是一船矿石的钱。它动的是过去几十年全球资源定价的根基——美元体系。铁矿石、石油、粮食,这些硬通货的定价权,长期以来和美元深度绑定。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琢磨,是不是该换个活法了。
中国的底气在哪?必和必拓不是唯一的选择。在遥远的几内亚,西芒杜那座世界级的富矿正在中国的帮助下加速建设,年底出矿不是梦。那里的资源一旦打通,澳洲矿石的不可替代性就会大打折扣。更别提我们国内自身的铁矿开发和越来越成熟的废钢回收技术,这些都是我们谈判桌上的筹码。
所以,这根本不是一场赌气式的对抗。这是一场关于交易规则、定价权力和未来秩序的激烈较量,只不过是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展现出来。中国划下了一条新的边界线:想继续和我做生意,就得适应我的新规则。
未来的交易桌上,谁掌握了结算方式,谁就离定价权更近一步。这场由一船铁矿石引发的转向,才刚刚开始。谁能最先适应新规矩,谁就能在这场变革中站稳脚跟。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下一个接受人民币结算的,会是谁呢?
http://jajdj.com/chanpinzhanshi/660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