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在南沙填海造岛,想要赶超中国?趁菲律宾闹事,越南野心暴露
南海的碧波之下,一场悄无声息的领土争夺战正激烈进行。 2025年8月,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布卫星影像报告称,越南在南沙群岛的填海造岛工程已进入“全面升级”阶段:其所非法侵占的21个岛礁无一例外被扩建,造陆总面积接近中国在南沙人工岛面积的70%,且增速惊人,仅2023年11月至2024年6月半年内,新增陆地面积就达2.8平方公里,相当于前两年总和。 更引人注目的是,越南首次在柏礁修建了长达2400米的军用跑道,并配套深水港口、弹药库和雷达站,企图将暗礁变为攻防一体的前沿军事基地。
越南的填海行动始于2021年,但2025年成为其“高峰期”。 此前,越占岛礁多为零星高脚屋或混凝土碉堡,如今已连片发展为人工岛屿。 截至2025年3月,越南累计吹填土地达9.05平方公里,且仍在加速。 其策略可概括为“无礁不扩”:原本仅有简易结构的六门礁、鬼喊礁、东礁、琼礁等8个新礁盘,均在2025年初启动疏浚工程,大型挖泥船密集作业,沙土快速覆盖珊瑚礁。
技术升级是越南提速的关键。 2022年起,越南从荷兰引进Beaver系列绞吸式挖泥船(如Beaver 65、Beaver 70),其单月填海能力超过30万平方米,效率远超早期人工搬运。 尽管这些船只功率仅为中国“天鲲号”的五分之一,但足以支撑越南“蚂蚁搬家”式的扩张。
军事化部署与填海同步推进。卫星图像显示,柏礁、大现礁、日积礁等主要岛礁上均出现标准化军事设施:每处岛礁配备由厚墙隔离的弹药库(柏礁多达三处)、对称排列的“六连栋”营房建筑群、直升机坪及深水港池。 柏礁的航道宽299米、水深11.3米,可容纳护卫舰级以上舰艇进出;其跑道预计延长至3000米,足以起降苏-30战斗机和C-130运输机。
越南的填海布局具有明确针对性。 例如,柏礁跑道朝向与中国永暑礁、美济礁形成牵制;大现礁位置紧邻永暑礁,越方在此建设雷达站与通信中继设施,意图增强对周边海空的监视能力。 此外,越南在11个岛礁部署了37部对海对空雷达和105门各型火炮,并计划迁入渔民实现“永久定居”。
经济驱动是越南扩张的另一动因。 南海油气资源丰富,越南与美、俄、日等国石油公司合作开采,将收益反哺填海工程,形成“资源换领土”的循环。 其非法占据的29个南沙地物中,21个已具备基础设施,为声索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提供支点。生态代价极为惨重。 越南的填海工程已摧毁28平方公里珊瑚礁,导致南沙渔业资源年衰减超12%。 珊瑚礁作为海洋生物栖息地,其破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持续数十年。
中方多次外交抗议并采取反制。 2025年2月,中国外交部明确反对越南在柏礁的非法建设;8月25日,发言人郭嘉昆重申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主权”。 中国海警已在柏礁周边5海里设立常态化巡逻区,累计驱离越方工程船47次;高分卫星、无人潜航器和无人机组网实现全天候监控。
区域国家反应强烈。马来西亚曾向越南发出外交照会抗议其填海;菲律宾虽与中方存在争端,但也密切关注越方行动。 美国智库频繁发布报告,被指企图借越南议题转移对中菲矛盾的注意力。越南采取“只做不说”策略:一方面在外场合宣称和平解决争议,另一方面低调推进填海,避免公开挑衅。 其与中美同时保持接触:一边与美国谈贸易,一边与中国磋商北部湾合作,展现多线外交姿态。
填海工程的可持续性存疑。 越南人工岛多为沙土堆积,抗台风能力弱;2020年一艘越方挖泥船在台风中沉没,损失超1亿美元。 岛礁远离越南本土,补给线长达3000公里,恶劣海况下易断供。中方坚持多边对话与规则制定。 2025年2月,中国向东盟提交《南海行为准则》修正案,建议冻结岛礁建设、设立生态赔偿机制。 中越北部湾联合巡逻机制仍在运行,但越方填海行动为磋商蒙上阴影。
越南的扩张已实质性改变南沙格局。 其人工岛总面积预计很快追平甚至超越中国,但分布分散、功能单一,缺乏中国美济礁、永暑礁的综合性保障能力。 中方岛礁建设以公共服务为导向(如灯塔、气象站、搜救中心),而越方聚焦军事存在。最新卫星影像显示,越南在毕生礁、无乜礁等地的港池与仓储设施已投入使用,舰船停靠频次增加。越军第46海军步兵旅2000余名官兵长期驻守,年消耗物资2万吨,凸显固守决心。
http://jajdj.com/chanpinzhanshi/450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