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状元今聚首,央媒饭局静悄悄
你们能想象那个场面吗?某央媒机关食堂午饭点,几个部门的中层凑一块扒拉盒饭,都是些日常穿着格子衫运动鞋的“上班族”,淹没在写字楼人海里绝对找不出来。可这顿饭吃起来,那叫一个暗流汹涌。
桌上不知谁随口聊起了当年的高考,一个新来的天津小伙儿,带着点小得意说了句:“咳,当年在天津吧,好歹也排了第五十名。”话音没落,饭桌上其他人差点没把饭喷出来!笑死了,真的。为什么呢?旁边那位埋头喝汤、眼镜片厚厚的兄弟,人家可是河南省的探花;再过去,那位安安静静吃青菜的姑娘,是货真价实的新疆状元;坐角落里一直没吭声的那位,原来是我内蒙老乡,当年全自治区第三!好家伙,一桌十来人,几乎都是当年各地响当当的“小镇卷王”和顶尖学霸。
但就这么一群在各自省份“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角色,现如今,也都在这个大单位里,待在一个大家说起来都要琢磨几秒才想起具体是干嘛的部门里做点普普通通的日常工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真是一点没错。
天津小哥那点“天津五十名”的自豪,搁这儿确实显得像小溪流进了大海。饭桌上的哄笑,倒没有恶意,就是一种纯粹的震惊和反差带来的喜剧效果。谁没点当年勇呢?可过了那个村,真没哪个店会把这当永久的通行证。那份曾经带来无上荣光的成绩单,如今也和其他几万份简历一起,静静地躺在人事档案袋底层。想想也是感慨,当年为了零点五分都要拼死拼活的时光,如今在格子间里好像失去了魔力?
这事儿吧,我跟你唠唠心里话。高考牛,状元名号响当当,确实让人生多了个顶顶厚实的“保底”。至少牌面一亮出来,甭管哪路神仙,第一印象肯定差不了。这叫“兜里有钱,心里不慌”。按老一辈说法,那是“祖坟冒了青烟”。可人生啊,它不是百米冲刺,更像是翻山越岭的超级马拉松。起跑线上那一下冲得快,并不能保证你能第一个登上珠峰顶。要我说,前半程能靠分数硬卷卷出来一片天,后半程的路,分数卷子的边际效应就肉眼可见地递减了。
咱仔细琢磨,一路爬到高处,闯出去片天地,需要的是什么真家伙?是敢在悬崖边探路的胆识;是在一堆乱麻里一眼揪出线头的智慧;是刚好一阵风把你吹到风口上的机缘;还有被生活摁在地上摩擦无数次后,还能吭哧吭哧爬起来说“再来过”的坚忍。这些个看家本事,能把试卷写出花的状元们,可能在学校小天地里没真刀真枪地操练过,职场这门综合“实战课”,没有标准答案给你抄。分数是敲门砖,能砸开几扇门;门后世界的跋涉,终究得靠自己炼就的筋骨。 龙游浅水难显威,虎落平阳反类犬,古人早就参透了这道理。
反观我们周围,谁还没听说过几个当年的风云人物在更大的江湖里碰了一鼻子灰?又或是见识过那些分数不拔尖,但脑子活泛、待人接物特“灵”的普通同学混得风生水起?人生这张考卷远比一份试卷深广,它的评判标准,向来模糊又严酷。
回到那顿不显山不露水的央媒食堂饭局。这群曾经用绝对实力碾压过同龄人的“别人家的孩子”,最终也不过汇聚在某个默默无闻的岗位上,低头吃着同样的饭菜。这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隐喻和力量——它戳穿了笼罩在“第一”光环下的种种神话。他们都在路上,在各自的平凡位置上努力着,谁也不必神化谁。那份曾经的骄人战绩,不过是漫长跋涉中一个小而闪亮的注脚,远非整篇故事的全部。所以啊,甭管过去多光鲜,放平心态,丢掉不必要的包袱,才能在漫漫人生路上走得更轻盈也更长远,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http://jajdj.com/chanpinzhanshi/160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