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要为自己的接班人,打出一片新天地,绝不做“第二个叶利钦”
普京把俄乌冲突打到今天,早已不是一场边境摩擦,更不是什么“特别军事行动”能轻描淡写的局部冲突——这是一场押上俄罗斯国运的豪赌。
他不是在为当下作战,而是在为后普京时代强行开辟一条安全通道。
他拒绝成为第二个叶利钦,绝不愿意把一个被北约围堵、邻国离心、内部失序的烂摊子交给久明或其他潜在接班人。
他要亲手重塑地缘格局,哪怕代价是让整个国家绷紧到极限。
俄罗斯财政部最新公布的2026至2028年财政预算草案,将这种决心赤裸裸地摆上台面。
2026年国防开支定为12.6万亿卢布,其他国家安全支出4.1万亿,合计16.7万亿卢布(约合1.42万亿人民币),占政府总支出的38%。
这意味着,俄罗斯每花出10卢布,就有近4卢布流向枪炮、导弹、情报与边境防御系统。
更关键的是,这一比例并非临时加码,而是连续多年维持在GDP的7%至8%区间。
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军费占比不足2%,美国常年徘徊在3.5%左右,俄罗斯的数字已属极端高位。
别被预算纸面数字迷惑。
2025年前几个月的实际军费支出早已突破原定13.5万亿卢布的计划线。
照当前节奏,全年实际支出必然更高。
2026年大概率重演这一局面。
俄罗斯的实际军费极可能已悄然越过GDP 8%的门槛。
这不是财政技术调整,而是克里姆林宫对战争走向的明确判断:俄乌不可能在2025年内停火。
为什么?
因为所谓“和谈”早已沦为各说各话的表演。
双方仅在战俘交换、遗体归还等次要议题上勉强达成共识,核心问题——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扎波罗热四州归属,乌克兰能否加入北约——毫无进展。
任何实质性让步都未出现。
更令莫斯科警觉的是国际风向的转变。
特朗普政府原本被寄望为调停者,但面对欧洲盟友持续施压,其立场已发生180度转向。
特朗普公开表示,相信乌克兰在北约与欧盟支持下“能够夺回所有被占领土”。
这话在基辅是鼓舞,在克里姆林宫却是宣战信号——西方对乌支持不会因白宫换人而松动,反而可能更坚决。
既然外交无路,战场就成了唯一选项。
普京政府咬死高额军费,目标清晰:必须实际控制乌东四州,彻底切断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可能性。
达成这两点,俄罗斯西线安全压力将大幅缓解。
乌克兰若被永久中立化,甚至成为亲俄缓冲带,北约东扩链条即告断裂,波罗的海国家与波兰将重新评估对俄强硬成本。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可借此稳住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集安组织)。
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等成员国近年对莫斯科依赖减弱,一场决定性胜利将向整个后苏联空间释放明确信号:顺俄者安,逆俄者危。
但钱从何来?
俄罗斯财政收入正持续萎缩。
西方制裁层层加码,能源出口严重受阻。
石油与天然气被迫低价转售印度、中国等远距市场,运输成本高、利润薄。
财政收入缩水,军费却一分不能减。
财政部的解决方案直白而粗暴:加税。
财长西卢安诺夫在政府会议上坦承,为保障国防与安全支出,必须推进税收改革。
具体措施包括:2026年起增值税上调2个百分点;小麦、大麦等农产品出口关税提高;部分税种起征点下调。
这些措施直接冲击民生。
增值税上涨推高日用品价格;出口税增加压缩农民与粮商利润;起征点下调迫使更多小企业主与自由职业者纳税。
与此同时,政府无力增加民生投入。
养老金增长滞后通胀,工资涨幅微弱,医疗与教育预算捉襟见肘。
普通民众开始质疑:这场战争究竟为谁而打?
前线士兵流血,后方百姓勒紧裤腰带,胜利却遥遥无期。
社交媒体上已有声音嘀咕,战争拖得越久,社会耐心越少。
尽管公开反战仍受压制,不满情绪却如地下暗流,随时可能涌出。
普京清楚这些风险。
但他仍选择这条路,深层动机在于避免重蹈叶利钦覆辙。
1999年叶利钦交棒时,俄罗斯经济崩溃、车臣叛乱、国际地位崩塌,几近国家破产。
普京耗时十余年才勉强稳住局面。
如今轮到他交班,绝不能让接班人接手一个四面楚歌的俄罗斯。
他要亲手打出一个“安全区”——一个即使他不在,俄罗斯仍能稳坐大国席位的地缘格局。
这种执念已超越战术胜负,成为一种历史使命。
然而历史从不轻易遂人愿。
高额军费虽短期提振战力,长期却可能催生无法控制的怪物——军工复合体。
近年俄罗斯军工企业订单爆满,从坦克厂到无人机作坊,几乎24小时连轴运转。
边缘军事技术公司一跃成为国家财政宠儿。
军队内部亦出现新势力:前线指挥官手握实权、人脉深厚,影响力早已溢出军营。
若此趋势延续,一个由军工集团、军方高层与安全机构组成的利益联盟极可能成型。
他们天然倾向战争持续——和平意味着订单减少、预算削减、权力缩水。
一旦该集团坐大,克里姆林宫恐被反向绑架。
这令人想起苏联教训。
当年苏联为与美国军备竞赛,将全国资源倾注军工体系,最终民生凋敝、经济失衡,国家轰然倒塌。
今日俄罗斯体量虽小,路径却惊人相似。
军费占GDP 8%,意味着教育、科技、基建、医疗等长期竞争力领域持续失血。
年轻人要么参军,要么外流,国内创新活力日益枯竭。
更危险的是,“战时经济”一旦形成惯性,极难刹车。
即便明日停火,靠战争生存的企业与部门也不会轻易放手。
政府将陷入两难:继续烧钱,财政崩溃;骤然削减,社会动荡。
有人认为这种担忧过度。
他们指出,俄罗斯非苏联,普京对权力掌控极强,军工集团难以尾大不掉。
且战争若胜,地缘红利足以弥补短期代价。
控制乌东四州不仅拓展战略纵深,更掌控乌克兰近三分之一工业产能与黑土地粮仓。
若再通过条约永久限制乌军事选项,俄罗斯西线基本无忧。
届时,纵使经济暂时困难,国家亦可腾手改革。
但胜利真那么容易实现?
乌克兰有整个西方支撑,F-16战机即将部署,远程导弹持续升级,士兵训练水平显著提高。
俄罗斯虽在局部占优,全面压垮乌克兰可能性日益渺茫。
更现实的局面是长期消耗战——双方谁都无法吞并对方。
此时拼的不是战术,而是耐力:谁的经济撑得久,谁的社会更稳,谁的盟友更可靠。
在这几项上,俄罗斯并无优势。
还有一个变量常被忽略:时间。
普京已72岁,政治生命周期不可能无限延长。
接班人遴选与权力过渡必须在战争结束前完成。
若战争拖至2027年或更晚,留给新领导人的或许不是“胜利果实”,而是财政枯竭、社会疲惫、国际孤立的烂摊子。
到那时,维持大国地位都成奢望,遑论内部稳定。
因此,普京必须在仍能掌控全局时,将战争推向对其有利的终点。
这解释了他为何宁受加税民怨,也要死保军费——他在与时间赛跑。
普通俄罗斯人对战争看法复杂。
部分人真心相信这是“保卫祖国”的正义之战,尤其在克里米亚与乌东,许多人视回归俄罗斯为历史必然。
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我们到底在保卫什么?
若保卫的是一个物价飞涨、机会稀少、青年外逃的国家,这种“保卫”还有意义?
社交媒体上有人调侃:“前线士兵为顿巴斯而战,后方市民为打折面包而战。”
黑色幽默背后,是深重的无力感。
普京并非没有底牌。
俄罗斯能源储备、粮食自给能力、核威慑力量,都是其能撑至今日的关键。
西方内部亦非铁板一块。
特朗普虽现表态支持乌克兰,但其“交易艺术”风格意味着谈判桌上未必不会拿乌作筹码。
欧洲国家疲态尽显,德法民众援乌疲劳感日增。
若俄罗斯再坚持一两年,国际环境或现转机。
但一切前提在于:俄罗斯不能先垮掉。
而垮掉的风险,正藏在那38%的军费占比里。
每多花一卢布在导弹上,就少一卢布投向医院、学校或工厂。
这种取舍短期难察,五年、十年后差距必然显现。
国家强大不能仅靠枪炮,还需有活力的经济、有希望的青年、有尊严的公民。
若这些皆被战争吞噬,即便拿下整个乌克兰,又有何用?
普京的选择是一种典型的强人逻辑:与其缓慢衰落,不如孤注一掷。
他赌赢了,或成“再造俄罗斯”的雄主;赌输了,可能就是最后一个试图用战争拯救帝国的沙皇。
历史从不因悲壮而宽容。
苏联解体时,无人记得戈尔巴乔夫初衷多高尚,人们只记得货架空了、工资没了、国家没了。
今日俄罗斯站在相似十字路口。
军费数字背后,是一个国家对未来的押注。
这条路走对,普京或真能为接班人铺就安全通道;走错,他可能亲手将俄罗斯推向深渊。
没人能预知结局,但可以肯定:俄罗斯已无回头路。
战争终将结束,但它塑造的俄罗斯,将是一个被彻底重塑的国家——更硬,也可能更脆;更统一,也可能更分裂;更安全,也可能更孤独。
而那个最终接手这一切的人,面对的不只是地图上的边界,更是人心深处的裂痕。
战争能改变领土,修复信任却需一代人时间。
普京想为接班人铺一条“安全之路”,可这条路的尽头,究竟是坦途,还是悬崖?
现在谁也说不准。
唯一确定的是:俄罗斯已经押上国运,时时刻刻都在悬崖边缘行走。
http://jajdj.com/chanpinzhanshi/664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