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美国援苏113亿,战后却只收回6000万,谁才是真正的输家

冷战高峰期,美国与苏联处于核武器对峙的状态。当时美国把苏联境内的67座城市,列入了核打击目标名单。然而很少有人知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曾向苏联提供了,规模极为庞大的物资援助。

这批援助的总金额高达113亿美元,若换算为2024年的货币价值,大概相当于1800亿美元。援助内容包含1.4万架飞机,40万辆卡车,还有447万吨粮食。在这些惊人数字背后,隐藏着一场深深影响世界格局的生死大救援行动。

更具戏剧性的是,这笔巨额的债务,在战后逐渐演变为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政治博弈,最终那需要偿还的金额,仅仅只是个零头而已。美国为何会“吃亏”呢?苏联为何要赖账呢?在这债务的背后,隐藏着冷战经济学那深层的逻辑。利益、信任、背叛、算计究竟谁才是这场大国博弈的真正赢家呢?

二战爆发,苏德东线战场,那真是血流成河。美国推行了《租借法案》,对苏联展开了大规模援助。有1.4万架飞机,这占了苏联战时产量的10%;42.7万辆卡车,占据了苏军车辆的70%;1900台火车头,更是超过了苏联战时总产量。还有40万吨铝材,超出苏联自产的106%,直接支撑起苏联战机产能急剧增长了64%。

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美援的卡车,每月超过5000辆,这成为了苏军机械化的重要命脉。美援的航空汽油,占苏联消耗量的百分之90,假如没有美制的炸药,苏联的炮弹就仅仅只是铁棍罢了。美国还提供了1500万双军靴,447万吨食品,3.81万台机床,95.67万英里的电话线等关键物资。

罗斯福推行《租借法案》的核心逻辑是,“用物资换人命”。让苏联拖住德军主力,这样便能够避免美军登陆欧洲时付出百万伤亡援苏高峰期集中在1943年后,约占总量的70%。

因为莫斯科保卫战取得了胜利,这表明了苏联有能力持续抗击德国。美国的现实利益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分歧,其战略考量远远超出了表面上所谓的“反法西斯联盟”。

战争结束后,盟友转变为仇敌。在冷战的阴影之下,债务问题成为了美苏博弈的新战场。租借法案规定,在战场上消耗掉的物资无需偿还,仅仅是那些未被使用的物资需要归还。

1945年,美国要求苏联偿还未消耗的物资达8.44亿美元,赫鲁晓夫果断地拒绝道:“凭借自身本事获取的援助,为何要付钱?”于是美苏关系迅速恶化,债务谈判也陷入了僵局。

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拉开冷战序幕。苏联拒绝偿还债务一事,被指利用美国来施加压力。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仅仅归还了几十艘美国的船只,美方觉得这些资产抵债的比例还不足百分之一。

1972年尼克松访问苏联期间,双方签署了债务协定,苏联承诺在七年之内偿还7.22亿美元的债务,不过在仅支付了首期3000万美元之后,后续款项又一次出现了拖延。

苏联提出以伏特加,以及鱼子酱等特产分期来抵债,美方只得无奈地接受了“无期限偿还”这一方案。1991年苏联解体之时,一共偿还了3.36亿美元,余下的3.86亿美元则变为了历史坏账。

美国为何“甘愿吃亏”?113亿美元援助换取德军75%兵力陷于东线,大幅降低西线美军伤亡。

冷战初期,债务议题成为了舆论的武器,美媒将其渲染为“苏联忘恩负义”,以此来强化反苏的民意。

债务僵局,助长了苏联的国际信用破产,加剧了经互会体系的崩溃。里根政府,更是借债务问题,联合沙特,打压油价。1986年,油价跌破20美元,这直接打击了苏联的石油财政(其开采成本超25美元),从而加速了苏联的经济危机。

债务问题,不仅是经济账,更是冷战经济学的一个缩影。美国借着债务议题,来操控国际舆论,进而强化对苏的遏制。苏联则以“牺牲本身就是一种偿还”这样的说辞,拒绝履行合约。美苏之间的信任,完全破裂了,债务变成了双方相互指责的工具。英国作为最大的受援国,用了60年时间还清了全部欠款,而苏联却拖欠了半个多世纪,最终以一个象征性的金额了结了此事。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关于债务的那个谜团一下子就被揭开了,尘埃也慢慢落定。在2006年,美国跟俄罗斯经过一番商量,达成了最后的解决协议,美国把还款的金额减少到了1亿美元,而且本金和利息都给免掉了。

苏联仅仅归还了,不到6000万美元,这几乎就等同于,毫无代价地获取了全部的援助。

美国“吃亏”了吗,还是用经济杠杆赢得了更大的战略主动,苏联赖账,是无奈之举还是制度选择,债务背后,是大国之间激烈博弈的冷酷现实呢,还是历史所注定的必然轮回?

二战援苏113亿,战后偿还之谜,冷战经济学的隐秘逻辑。美国“吃亏”还是苏联“赖账”?你怎么看?欢迎评论。

http://jajdj.com/xinwendongtai/63947.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