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中国大米入日本超市遭群嘲?日媒:“白送都不要”,结果总务省数据揭真相:进口米份额涨至 17%

谁能想到,今天在日本超市里买到的米,竟大多来自中国?

“中国制造”早已不是目标,而是现实,尤其是大米,悄悄走上了日本人的餐桌。

以往说起“made in China”,总有人带着偏见,但如今这个标签,常常让人多看几眼,甚至有人觉得是物美价廉的标配。

偏激的声音当然还在,像最近日本民众因超市售卖中国大米而情绪失控的新闻,就把这些争议推到了风口浪尖。

日本大米短缺,超市上架了中国大米,价格还很亲民,本应皆大欢喜,结果却炸开了锅。

一张普通的超市货架照片,让日本网友吵得不可开交。

日本大米价格一路飙升,高温天气让米饭变得稀罕,连学校都不得不减少米饭供应次数。

大米失窃的新闻也时有发生。

日本政府多次投放储备粮,效果却不明显,最后不得不大量进口大米,才缓解了燃眉之急。

这时候中国大米成了“救火队员”,超市里一袋袋中国米成了新宠。

但有人担心中国大米农药用量高,吃了不放心。

他们还在意“日本大米100%自给率”,觉得这是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中国大米涌入日本农贸市场,多少让一些人觉得面子上挂不住。

日本大米价格高得离谱,800到1400日元一公斤,折合人民币四五十元一斤。

反观中国大米,200到300日元一公斤,合人民币十来块钱。

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谁还跟钱包过不去?

嘴上说“宁可饿死也不吃中国大米”,可现实却啪啪打脸。

日本总务省的最新调查显示,米价同比暴涨近一倍,进口大米市场份额从去年的5%直接升到17%。

尤其在关西地区,中国大米的占有率超过了四分之一。

嘴硬归嘴硬,身体却很诚实。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农协内部员工也偷偷买中国大米。

横滨某农协分部的职员透露,他们内部采购的越光米价格是中国大米的三倍。

甚至有爆料称,日本农协这些年一直大量进口中国大米。

那些天天夸日本米好吃的网友,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吃着东北米。

网络上也有不少调侃:“日本产鳗鱼,要是能说话,恐怕得是一口中国话。”说到大米的品质,去年11月在广岛举办的优质粳稻品鉴会上,中国“金龙鱼6步鲜五常基地原香稻”拿下了“最优秀奖”,打破了日本越光米的神话。

事实胜于雄辩,米好不好吃,嘴巴最有发言权。

一边说中国大米农药多,另一边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却摆在那儿。

2023年,中国大陆农药使用量按单位面积算是1.71公斤/公顷,日本则是10.61公斤/公顷,整整高了六倍。

农药用量多不等于残留高,安全不安全还得看最终检测。

日本有严格的农残标准,中国近年来抽检合格率也在99%以上。

很多日本民众其实也很认可中国大米,毕竟物美价廉,谁不喜欢呢?

说到日本米价高的原因,央行曾专门分析过“米荒”现象。

表面上看,是去年极端高温造成减产,旅游业回暖带动米饭需求,但根子里是农业体制不合理。

日本几十年来实行“减产政策”,说是防止米价下跌,实则是利益集团的操作,把市场供应人为调控成了赚钱工具。

自民党历来对大米进口卡得死死的。

加入世贸组织前,日本对进口大米关税高达778%,现在虽然降到227%,但依然是天价。

为了缓解米荒,日本政府投放了储备米,但农协通过竞标拿走了95%的储备米。

结果这些米没直接流向市场,而是农协低价收购、高价卖出,变成了市场上的“黄金米”。

进口米高关税,几乎像给每袋米穿了金甲。

政府的“减耕令”更让人摸不着头脑——超市缺米,农民却被要求减少种植面积,这就像让饿肚子的人去减肥。

农协的垄断和“低买高卖”,让普通人叫苦不迭。

最有趣的是,日本全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会长山野彻竟然表示:“现在的大米价格一点都不高。”每月工资五万日元的人,花五百元买米不算啥,但月入五千的普通人,这五百元就够肉疼了。

市场的冷暖,只有老百姓心里最清楚。

“良田千顷,日食不过一石。”米价再高,吃饭终归是头等大事。

中国大米凭着价格和品质,一步步敲开了日本市场的大门。

世事无常,谁也不知道下一粒米会来自哪儿。

日本孩子吃着中国米长大,饭碗里的隔阂也慢慢化成了日常。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米香飘过海,舌尖自有分晓。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http://jajdj.com/chanpinzhanshi/900641.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