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锤关税砸向印度,俄油与新棋局背后有多少未解谜团?
2015年,美国高举印太战略大旗,意气风发要“拉着印度一起围中国”;2022年乌克兰冲突开打后,华盛顿又挥舞制裁大棒。结果呢?2025年夏天,一记关税重锤砸向印度,反倒把十年盘的棋局掀了个底朝天。为什么好端端的“联印制华”会被俄油给搅黄了?这戏,才刚。
一边是美国:拉拢印度、给优惠、搞军演,心里盘算着“关键支点”。另一边是印度:俄油便宜得跟打折促销似的,能稳物价,能省钱,能哄老百姓。冲突点来了——2025年7月31日,特朗普先加25%关税;8月6日再加25%,总共50%,把印度对美480亿美元出口一网打尽,纺织、制药首当其冲。他还嘲讽印度是“关税国王”,这嘴,是真不留情。
可印度硬气得很:除非联合国出全球禁令,否则俄油照买不误。理由也不绕弯子——人口多、能源口子大、通胀敏感,停了俄油等于自己打自己。印度石油部长哈迪普·普里在议会直言,买俄油帮他们稳住了国内燃料价。账也不是空口白话:到2025年8月累计省了约170亿美元;另有统计说过去三年省了126亿美元,口径不一,但一个意思——真金白银。更妙的是,印度还指欧盟双标:从印度炼油厂买“加工后的俄油”不挨罚,这事儿说出去就透着尴尬。贸易商忙着排船期,9月进口量预计还增10%-20%。普通人怎么看?一句大实话:油价稳,心就不慌。你说让他们为了“战略叙事”去承受高油价?那还真不好使。
看起来,美国的火气宣泄完、关税打满格,形势像暂时稳定了。但暗流涌动。8月18日,白宫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在金融时报发文,批印度买俄油“帮俄罗斯打仗”;8月28日上福克斯,他甚至把乌克兰冲突说成“莫迪的战争”,还把印度形容成“洗钱中介”;9月1日继续放话,称印度精英从俄油获利。顾问团一通喊话:劝莫迪“回心转意”,说“印度要美国,不要俄罗斯”。问题是,莫迪不吃这套——8月前后四次拒接特朗普电话,铃响了也不接,人家转身忙东方外交。这段平静,是表面的;紧张,是实打实的。
剧情翻到8月21日,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在新德里亮相:公开反对美国单边关税,欢迎印度商品进中国市场,还承诺努力缩减中印贸易逆差。这话音一落,印度商人呼啦啦往上海跑,纺织、制药谈单子,找缓冲带。8月31日,中印领导人在天津握手合影,谈深化合作,恢复朝圣、放宽旅游签证。9月1日,德里大学历史教授、在哈佛深造过的阿伦巴赫·戈什发文把刀磨得更亮:别老盯着表面军贸数据看中国,中国是面镜子,得学里子。他捎带提醒——2018年中美摩擦,中国取消美国能源、粮食订单,让美国农场主炸锅,特朗普只好拖协议,这就是硬实力的“反制教材”。几桩事串起来,伏笔全回收:关税打疼了出口,俄油稳住了物价,中国递来的是“市场+经验”。这不止是“油”的问题,是印度拿捏国家利益的分寸感——美国想把印度钉成“支点”,结果人家自己变成了“支点的支点”。
风波似乎缓和:中印对话展开,美国进一步动作按下不表,印度减少对美依赖,暂停买美国武器、国防部长取消访美,转向本土生产和俄罗斯供应。表面上,尘埃要落了。但更大的——50%的关税还杵在那儿;印度即便找到了东方市场,也得重新磨合标准、物流、信任成本;美国印太战略失去印度这个“压舱石”,围堵版图出现真空,盟友心里打鼓:下一棒会不会轮到我?分歧反而更深:华盛顿要“价值优先”,新德里要“利益优先”;一个讲阵营,一个讲算账。这仗不是打没了,而是换了赛道:从军贸棋到能源账、从口号战到市场战。跟谁玩,都得掂量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掰扯到这儿,用大白话讲:美国这波关税,真是“刀口舔血,自己先出血”。你说要封堵俄罗斯财路,结果逼着印度更死心塌地买俄油;你说要团结盟友,结果把关键支点给怼跑了。表面看是“原则”,细看是“双标”:欧盟买“加工后俄油”能搭台子,印度直接买就挨板子,这操作,怎么听怎么别扭。当然啦,也可以“表扬”一句——这招把印度的独立性彻底激活了,镜子一照,中国这套“稳物价、稳市场、敢反制”的经验,被印度媒体拿来认真研读。要不说嘛,战略不能只靠嗓门大。
到底是印度“见风使舵、两头吃”,还是美国“搬起石头砸自个儿脚”?有人说印度这步是明智分散风险;也有人说这是趁火打劫。可换个角度:当便宜俄油能稳住十几亿人的锅巴子饭,当中国市场递过来一只缓冲垫,美国的50%关税,还有多少号召力?您觉着,是该讲“阵营忠诚”,还是先把账算清?评论区走一个,别客气,开麦。
http://jajdj.com/chanpinzhanshi/504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