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抗战纪实丨红色金融:北海银行的“资金”记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岩松、郭晨昊、岳致呈、徐宁、张琪、彭彦伟、王昭。
在莱州市工商银行北海银行发源地的展柜里,一块布满细密刻痕的青石板静静摆放着。灯光照射下,那些深浅不一的纹路似乎依旧在讲述着八十年前的往事。
正是靠着这块石板,山东的军民们在煤油灯的微弱光晕下,刻画出抗日根据地的金融命脉。
从掖县到沂蒙山一带,北海银行的印钞声和枪声交织回响,在齐鲁大地上印出了满满的希望之红。
那块石板,承载着最初的信念。
北海币的印制以石板为核心,采用油水相斥的原理,先在石板上画好图案,再用清水润湿。工商银行莱州支行红色金融教育基地的讲解员刘泽龙手指轻触展柜玻璃,目光落在那块印钞石板上,给参观者讲述着当年印制北海币的整个流程。
那会儿,一块石板一个周期大概能印出20张左右,抗战那会儿每天要反复拓印差不多千次,靠这样的简陋条件维持着根据地的货币流通。
北海银行的印钞车间那里,平时就是负责印制纸币的地方,工作挺繁忙的。
1938年,日本侵略军铁蹄踏碎胶东地区,战场背后,法币贬值得像废纸一样,伪币就像“毒蛇”似的,吞噬着百姓最后一粒粮食。在掖县(现莱州)一个寒冷的夜晚,郑耀南等共产党同志找到了刚从青岛回乡的银行家张玉田。
“搞银行,咱们得发自己的票子才行!”郑耀南的话语坚定有力。张玉田听了马上答应:“赶紧办!”
1938年12月1日,北海银行在掖县城内隆重举行了盛大的开业典礼。其实早在那年8月,第一批北海币就在掖县古城街的同裕堂印刷局悄悄试印起来了。
设计师邓振元(也叫邓文卿)用火神庙、鼓楼这些掖县的地标性景观当作图案,让这张纸币带上了浓浓的本地特色。
张玉田冒险把刻好的模板从青岛运回,金属箱被焊死在船底,然后在虎头崖港秘密转运到掖县,为北海币的印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年12月一到开业,这批纸币就成了蓬黄掖三县的通用货币,拉开了胶东地区红色金融的序幕。
你瞧,这一角券上的火神庙图案,以及五毛券商的鼓楼景色,全都带着咱掖县的印记。莱州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孙玉光秘书长指着展柜里的纸币说:“那会儿的北海币真的挺漂亮的,大家都叫它顶用的钱,因为它的背后可是有实打实的物资做保障。”
据乳山市委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浩说,1940年,冯家镇王家庵村的东海印钞厂,工人们白天帮乡亲们干农活,晚上就在油灯下印钞票。工人们还开办了识字班,教村民念书,乡亲们也都主动帮忙搬运印钞的物资,军民齐心协力,形成了一股合力。
一次日军扫荡时,老乡们连夜把印钞机埋进了地窖,自己在上面假装晒粮。王浩说,那些还带着麦香味的北海币,逐渐成了胶东根据地的主要货币,后来,很多商贩在买卖时,总会先问:“是北海币不?不是北海币不收。”
当时流通的北海币
民意凝聚成的金融防线
乳山的印钞机在军民齐心协力下不断转动,而在鲁南那连绵的崇山峻岭中,另一场与山洞相伴的金融战斗也同样让人心跳加速。
在平邑县地方镇东南的天宝林场深处,朝阳洞就像一枚金元宝镶嵌在半山腰的悬崖峭壁上,从山脚停车点往上爬大约400米,那陡峭的坡度几乎找不到路可走。
这块天然的石洞两边的山壁都往中间靠拢,就算敌机从低空飞掠,也难以看到它的模样。日军多次来扫荡,但是都没能找到这个地方。正是因为地势那么复杂、隐蔽得妥妥的,成了北海银行鲁南印钞厂的绝佳藏身之处。
这里,工人们悄悄地运作了三年多,专门印制一毛、两毛、五毛的小面额纸币,然后沿着山间的小路送到滕州根据地。
平邑县朝阳洞,北海银行鲁南分行印钞厂的旧址。
在八十多年前,只有15岁的村民刘德富就帮忙运送北海币,他就是从这里出发,背着印好的钞票穿越日军据点,送到滕州等地。平邑县九间棚景区的讲解员指着洞内的两层结构介绍道,二层是印钞车间和检验室,一层那块小空间,就是当时印钞厂厂长的办公室。“当时刘德富把钞票藏在割草用的篮子底下,过关时故意让羊粪蛋掉出来,鬼子嫌脏,就放行了。”
在沂南县依汶镇大梨峪村,村民林传富依然记得父亲当年说过的事情,1941年农历大年初五天黑后,一支八路军队伍进驻了这儿。“他们背着长枪,手挑肩扛,还带了许多箱子,印钞厂就开在林家的院子里,堂屋作为办公室,五间西边的房子用来摆放印刷机,算是车间了。”
一样的鱼水情谊,也在淄博市临淄区许家村的地下印刷点上得以延续。
在许家村的地道里,墙上还留着工人们刻下的记号。那时候,村民许占元被日军打断了手脚,但他始终没有说出印钞厂的具体地点。
那份红色的使命一直被传承着,没断过。
徐庆芳,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的副编审,说:“北海银行之所以能挺过来,完全靠老百姓当成命根子一样护着。”当年的北海银行不光是发行钞票,还在帮着当地工农生产,发挥了挺大作用。
1943年,沂南县布子村的纺织合作社借了北海银行的钱,从最初的3台织布机,扩展到每家都有一台,年产布料达1.4万匹,成了鲁中军区的重要供应基地。“贷款买棉花,织成的布用北海币换取,再用这些钱买粮食支援前线。”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北海银行敢于尝试新招,着眼于帮助那些新获得土地的农民尽快投入到耕作中去。于是,他们推出了包括种子贷款、耕牛贷款在内的实物贷款方式,实行“贷粮还粮、贷物还物”的政策,解决了农民缺少生产资料的问题,带来了不少便利。
当年印制北海币用的那台印刷设备,可真不简单,既先进又可靠,保证了币的质量和数量。
1948年,北海银行和华北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到12月1日,同步发行了统一的人民币,那时候的北海币也逐渐退出了市场,算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从支持纺织合作社帮忙军需,到推出实物贷款帮扶农民生产,北海银行的红色金融血脉始终和工农生产、农村经济紧紧相连。这份扎根民生的坚守,让纸币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符号,而变成了军民一起共渡难关的纽带。当它最终融入中国人民银行的江湖,那段用信念写成的传奇,早已成为民族金融史上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80年前,北海银行的金融战士们在战火中奋勇拼搏,谱写了一段令人敬仰的传奇,他们以坚定信念和责任感,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今,经历了80年的岁月,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回望这段光辉史迹,既是为了铭记那段艰难与荣耀,也为了传承那份红色基因,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动力。
想要提供新闻线索?可以在应用商店里下载“齐鲁壹点”APP,或者直接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有800位记者随时在线,等着你来报料!
http://jajdj.com/chanpinzhanshi/427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