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进口手机35.6%来自印度,即将超过中国,供应链之变与中印关联
近期,一组贸易数据引发全球产业界的关注:美国进口手机中,来自印度的比例已达35.6%,逼近中国,且增长态势迅猛,有望在短期内实现超越。这一显著变化不仅标志着全球手机供应链格局正在经历深刻调整,也揭示了印度手机制造业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从美国市场的进口数据来看,2025年1-4月,美国进口手机5201.5万部,同比增长18.8%。其中,自印度进口同比增长190.4%至1595.1万部,占比达30.7%;自中国进口则同比下降14.2%至2923.6万部 ,占比56.2%。而在4月单月,美国自印度进口手机同比增长216.9%至428.1万部,以45.3%的份额首次超越中国,成为单月进口最大来源国,同期自中国进口同比下降58.1%至356万部,份额降至37.7% ,进口量和份额均是自2007年以来的单月最低值。
印度手机制造业能在短短几年内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一系列利好因素的推动。在政策层面,印度政府大力推行“印度制造”计划,并出台了如生产关联激励(PLI)计划等有力举措。PLI计划为在印度扩大产能的手机制造商提供资金支持,吸引了众多国际手机品牌及代工厂商在印度投资设厂。以三星为例,其在印度诺伊达运营着全球最大的手机工厂;苹果也逐步加大在印度的布局,通过塔塔电子和鸿海等代工商,不断扩大印度的产能。目前,苹果计划最快于2026年将面向美国市场销售的iPhone全部转移至印度生产,若这一目标实现,印度在美国手机进口市场的份额将进一步大幅提升。
印度本土庞大的市场需求也为手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印度拥有超14亿人口,智能手机普及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吸引了众多手机品牌将印度视为重要的战略市场,纷纷加大在印度的生产投入,以降低成本、贴近市场。摩托罗拉、三星等品牌的安卓手机在印度的生产与出口都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2025年1-5月,印度出口超3500万台智能手机,苹果贡献2050万台,且80%销往美国,同期三星、联想旗下摩托罗拉领涨印度安卓手机出口,自印度出口160万部,其中99%销往美国 ,较2024年全年100万台的出货量增长60% 。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印度手机制造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尽管印度手机制造业发展迅速,但在核心零部件供应和技术层面,仍对中国存在较高依赖。印度手机零部件本土化率近38% ,其中65%的电路板来自比亚迪电子,72%的摄像头模组来自舜宇光学,每部iPhone中,中国元素仍占成本60%以上 。许多中国手机品牌及零部件供应商在印度设有工厂或开展业务合作,为印度手机制造业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如vivo在印度通过线下渠道扩张与分销网络强化,取得了14%的出货份额和14%的同比增速 ;OPPO、realme等中国品牌也通过印度代工商间接受益于PLI政策激励 。中国台湾厂商在印度智能手机制造中占据44%的份额 ,他们带来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也极大地促进了印度手机产业的发展。
然而,印度手机制造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劳动力素质方面,虽然印度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熟练技术工人和高端人才相对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苹果尝试在印度生产iPhone 16 Pro时,良品率不足40%,被迫将20亿美元订单回流中国 。供应链配套上,尽管印度在努力完善本土供应链,但目前仍难以完全摆脱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若全球供应链出现波动,印度手机制造业可能受到较大冲击。
从全球手机产业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印度手机制造业的崛起是供应链多元化趋势的体现。随着地缘政治、贸易政策等因素的变化,手机企业为降低风险、优化成本,纷纷寻求供应链的分散布局。印度凭借政策优惠、市场潜力等优势,成为众多企业转移产能的选择之一。但中国在手机制造领域积累的深厚产业基础、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强大的制造能力,依然是印度短期内难以超越的。中国不仅拥有完整的手机产业链,从芯片、显示屏到摄像头等核心零部件,都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而且在5G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实力,也为手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创新动力。
美国进口手机来源结构的变化,凸显了印度手机制造业的成绩以及供应链快速切换的可能性,而中国在印度手机产业发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未来,印度手机制造业若能在提升劳动力素质、完善供应链配套等方面取得突破,有望在全球手机产业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但中国在手机制造领域的优势也将持续存在,双方在全球手机供应链中既存在竞争,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
http://jajdj.com/chanpinzhanshi/223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