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二十已滞留太空8天,空间碎片暗藏巨大风险,0.1毫米就能造成严重后果
神二十已滞留太空8天,空间碎片暗藏巨大风险,0.1毫米就能造成严重后果
三位航天员本来都准备在11月5日收工返家,却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拦住了去路。大家刷屏的“延期下班”,其实让全国网友跟着揪心了一把。这回不是小问题,是直接关乎安全的大事。
说实话,这趟出差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出差。三个人:陈东、陈中瑞、王杰,从4月24日搭乘长征火箭升空,一头扎进了天宫空间站,在轨一待就是整整194天。这仨人卷得离谱,指令长陈东累计在轨时间干到惊人的410天,舱外工作31小时,把我国执行舱外任务次数纪录拉满。六次出舱作业零失误,每一次都是硬核操作。
第一次他们花了八个小时穿梭于核心舱和节点舱,还验证了备用通道的可靠性。节点口比问天气闸小十五厘米,这难度翻倍不止,但最终还是顺利搞定,也算是实力的见证。
第二次更绝:脚线适配器装完之后,以后每次出舱都能省掉四十分钟操作,就像给以后的航天员多送了一顿太空快餐一样。他们科研方面也没闲着,在完全失重环境下完成59项实验,把钨合金加热到3100摄氏度,比太阳表面温度的一半还高,看着数据直呼离谱。
涡虫再生实验也是亮点之一,不仅玩出了新花样,更是在为人类对抗太空损伤找思路。这种超强再生能力未来很可能会用在深空人体防护上,说不定哪一天真能救命。
正当大家等着看他们载誉归来时,“微小碎片”突然杀出来,让返回计划不得不推迟。不少人觉得,一个碎片至于这么大动静吗?但事实是,这些所谓“太空垃圾”真的一点都不能轻视。有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就是整个系统最危险的敌人。
这些空间碎片,大多数都是卫星退役、火箭残骸,还有各种解体产生的小零件,比如固定螺栓什么的,有些甚至因为碰撞或爆炸变成更多细屑。一颗碰撞就像多米诺骨牌,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让数量暴涨得吓死人。据估计,现在地球轨道上超过10厘米的大块有两万五千多个,小一点的一堆几十万个,而不到1厘米的小粒子则达到一亿级别,多到数不过来。
关键不仅是数量多,它们飞起来速度极快——普遍七到十公里每秒,比高铁快几十倍,比子弹也要猛好几档。在这种环境里活动,没有哪个航天员敢掉以轻心。哪怕只有0.1毫米那么大的粉末状碎片,都可能击穿航天服或者飞船壳,要是真砸中了导致失压,那就是致命威胁。所以这次遇上疑似擦撞,为啥宁愿晚点回来,也一定要先查清楚风险,其实很容易理解,只要想象一下自己身处那种场景,就知道什么叫“安全第一”。
当然,有网友担心是不是以后都会推迟,不敢回来了?其实不用慌,中国航天天生爱做预案,各种防坑措施早就在方案里写明白了。不管是飞船自身还是地面监测系统,该有的全都有。“三层防弹衣”配置:铝基合金挡第一波冲击;蜂窝夹层吸收剩余力量;密封结构保住最后一道生命线。如果被动防护还不够,还有主动规避手段,全国范围内实时追踪那些飘荡的小破烂,一旦发现有危险马上变轨躲开。这回事件发生前八小时相关监测系统已经捕捉到了目标,并且算出来概率达到了0.37%,立马启动应急程序,好歹提前做好准备,总算没有影响飞船核心功能,否则麻烦可大了去了。
现在官方暂时没公布具体返程日期,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环节正在按部就班推进,只是时间略微往后挪了一步罢了。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两套救援队伍随时待命,可以最快速度展开行动,全系统风控流程全面覆盖各类突发状况,每一步都有严格演练过,无论发生啥事都不会乱阵脚。从模拟训练,到实际操作,再到状态评估,每个动作必须精准无误才行,这种底气来源于长期积累,可不是临时抱佛脚学来的招数。截至目前组合体状态正常,对两个乘组驻留毫无压力,他们跟神舟二十一号团队一起做科学实验,一切照常运行,没有受到延迟影响,从侧面说明技术体系靠谱,经受住考验总比冒险强百倍吧?
老粉丝应该知道,中国空间站其实早已习惯处理类似风险,不光咱们自家国际空间站也是如此。不久前神舟十七号修复太阳翼故障,也是因为遭遇过碎片袭击,当时电池板供电能力受损,通过现场维修成功恢复功能避免更大损失。而国际空间站那边隔三岔五就中招,被划坑、机械臂打洞司空见惯,有一次甚至某个模块外壳直接被戳漏,好在补救及时没酿成事故,否则NASA该愁死。不过这样下来全球各国不得不加强防护力度,相互之间合作共享数据,共同研发清除技术才能缓解局势——毕竟谁家的设备坏了都不好交代啊!
中国曾经派遨龙一号卫星专门抓捕垃圾,用机械臂当清洁工效果相当不错。在设计新型器材的时候,会考虑环保因素,比如让退役卫星主动脱离轨道减少新增污染,用行动守护共同天空。另外建立监测中心,与国外机构共享信息,为世界范围内提供保障支持也是一种责任感体现。从某角度讲,应急处置流程越完善,就越显示整体水平高超,本身值得点赞。但话说回来,即使科技越来越先进,人为制造的新问题也不少,所以提升设备抗撞性能与智能识别能力依然任重而道远,这是现实里的挑战没人能够逃避,也没有捷径走通关模式——只能继续研究努力突破瓶颈吧!
这一轮延期虽说多少令人遗憾,但背后的故事却透露出中国航天始终坚持稳妥原则,无论何时把安全摆第一位才是真的负责任态度。从六次零瑕疵作业,到几十项创新实验,再到面对危机冷静部署,都足以证明团队专业水准和耐力储备远超寻常期待值。他们并非单纯为了记录而拼搏,而是一群真正懂得如何保护彼此的人,将细节打磨到底才放心放手去干活。所以即便短暂晚归,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平安落地,就是最大的胜利!
http://jajdj.com/yiangtiyujieshao/8928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