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大口径火箭弹”震撼亮相!中国军事强硬布局引发全球关注

2025年3月,北京,央视《国防军事》的节目画面里,一种被外界称作“BRE10”的大号远程火箭弹罕见露面,引来一片惊呼。

一个事实:公开画面和军工展资料显示,这类火箭弹口径做到约750毫米,单枚弹头接近半吨。

一句大白话解读:这相当于一根家里圆桌那么粗、前端装着一台小汽车发动机重量的“铁锤”。

一个事实:不少媒体称其射程可到500公里、打偏控制在10米左右,但型号名和具体参数没有权威文件盖章。

一句大白话解读:意思是,从福建沿海把它打出去,岛上大多数要害点都够得着,而且能打到门口不走样,不过这些数字还得看官方最终怎么说。

一个事实:它用“惯性+北斗+末端光学匹配”的组合导航。

一句大白话解读:前半程靠内置陀螺和卫星指路,最后一段相当于“比对照片找门牌号”,越靠近越不怕别人搞信号干扰与反干扰。

一个事实:弹体有利于末端机动的外形设计,接近目标前能“拐几下”。

一句大白话解读:快到家门口时突然变线,让对手的拦截弹很难算准它的落点。

一个事实:外界评价它“效果像远程精确打击武器,价格像火箭弹”,单发成本可能只有同程短程导弹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一句大白话解读:同样的钱,导弹买一发,它能买三到五发,一窝蜂齐打,硬碰硬砸出缺口。

一个事实:它能上我军的PHL-16(也叫PCL191)这种远程火箭发射车,发射箱可随任务更换大小口径弹。

一句大白话解读:同一辆车,今天装两发“大个头”,明天换上一筐“小个头”,像换“弹匣”一样方便。

一个事实:370毫米级别的制导火箭已经能打到两三百公里,这类“大口径增强版”把距离继续往外推。

一句大白话解读:过去是县里互相够着,现在是省里也能伸手拍一下。

一个事实:俄乌战场反复证明,对坚固掩体和地下目标,一次打不动就分多次、连环打,先破防、再补刀。

一句大白话解读:不是一锤子买卖,是一排铁锤轮着砸,更省钱也更稳。

一个事实:从公开地图量一量,福建沿海到台岛最远处约四百公里。

一句大白话解读:若真有500公里的本事,把发射车开到泉州一线,理论上全岛关键点都在“手心里”。

一个事实:拿它和俄罗斯“伊斯坎德尔”比,各有强项——“伊斯坎德尔”更快、突防狠,但一车只带两发,价钱高;这类大号火箭弹速度可能慢些,却能靠数量和轮番精确打压人。

一句大白话解读:一个是重拳一记准,一个是组合拳不间断,打的路子不一样。

一个事实:这类武器的“看不见的飞机”时代对手都在搞的防空和反导系统,正在变得更高明。

一句大白话解读:对面千里眼更灵、盾牌更厚,你要想砸得进去,就得更准、更灵活、砸得更多。

更深入的观察是:如果真要靠它打得久,两件事最关键——工厂连续出货,部队快速装填;同时要在卫星导航被干扰时还有“备胎”,比如更好的末端图像匹配和抗干扰措施。另一种可能是:将来它会和无人机、电子干扰弹“搭班子”,前者先把对面千里眼晃花、把拦截点勾出来,后者再一拨拨砸进去,这样更省弹也更稳。

结尾的画面是:夜里海风很大,沿海某地的发射车在黑布罩下悄悄起竖,装填手把手套上的汗擦在裤腿上,对讲机里一声“装定完成”,车厢灯瞬间熄掉。屏幕前的你会怎么选:如果你是对面的指挥员,是先把大目标分散开“猫起来”,还是把有限的拦截弹攒着对付最后那一波“组合拳”?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办法。

http://jajdj.com/yiangtiyujieshao/767060.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