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国军的“考古式制造”:重迫击炮的艰辛重生
1938年,重庆第50兵工厂的工程师们面对一堆堆从全国各地军械库搜寻来的废旧炮管,开始了中国兵器史上一次特殊的“考古”工作——让这些早已被遗忘的重迫击炮重获新生。
抗战初期,面对日军压倒性的炮兵优势,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由于国内兵工厂无法制造高质量炮钢,而国际援助渠道又受阻,国民政府兵工署不得不采取一种特殊策略:从各地仓库搜集废旧炮管,进行修复改造。
这种被称为“考古式制造”的方式,成为抗战时期中国重迫击炮生产的重要特征。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兵工人员硬是通过这种特殊手段,为前线提供了宝贵的重火力支援。
01 战略困境:中国炮兵的火力危机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开始整建炮兵部队。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军已组建4个炮兵旅、5个独立炮兵团、6个独立炮兵营和3个独立重迫击炮团。然而,中国火炮自给能力极差,质量也远逊于日军。
中央军仅金陵兵工厂和巩县兵工厂能生产少量迫击炮,汉阳兵工厂月产山炮和野战炮仅2门。东北军原本依赖东三省兵工厂,但东北沦陷后便丧失火炮来源。
火炮性能对比更加悬殊:沪造山炮最大射程4300米,逊于日军四一式山炮的6500米;克式野战炮射程6000米,也远不如日军三八式野战炮的8350米[ccitation:6]。更严峻的是,国内兵工厂无法自主生产优质炮钢,而英美等国对华军火禁运更是雪上加霜。
战争爆发后,日军迅速占领华北、华东大片国土,中国兵工厂纷纷内迁。在这样背景下,兵工署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维持火炮供应,“考古式制造”应运而生。
02 兵工迁徙:第五十工厂的艰难重建
1937年9月,广东第二兵工厂遭日机轰炸。为保存实力,兵工署令其内迁。经过周密计划,工厂将设备通过粤汉铁路运至湖南株洲,再经水路转运重庆。
搬迁过程危机四伏。1938年3月27日至31日,日机多次空袭工厂,投弹命中引信所,炸毁运输车和大型车床。幸而员工已提前将主要设备迁入避难山洞,才未造成更大损失。
到达重庆后,工厂更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五十工厂,在郭家沱山沟劈山平地建厂。战时物资匮乏,基建因陋就简,主要厂房为砖木结构,员工宿舍以竹片、木片外涂三合土为墙面。
更严峻的是技术力量流失。工厂大幅扩编,职工从600人增至1323人,但新招工人大多缺乏兵工生产技能。为此,工厂在成都建立技工学校培养技术人才。
1939年,为应对日军轰炸,工厂在铜锣峡北岸峭壁下开挖22个山洞,将精密仪器车间和库房迁入洞中。这座抗战期间最大的山洞兵工厂,成为“考古式制造”的主战场。
03 “考古”实践:从废旧炮管到二十九式迫击炮
“考古式制造”的核心任务是将各地军械库搜集的废旧150毫米重迫击炮炮管重新利用。这些炮管规格不一,年代各异,给制造带来巨大挑战。
技术人员首先对废旧炮管进行分类检测,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炮架。与早期简陋的辽造11式不同,新型迫击炮增加了缓冲装置和瞄准设备,显著提高了射击稳定性和精度。
由于各炮管规格不同,最终生产出的迫击炮有三种炮管型号:1900毫米、1600毫米和1450毫米。这种迫击炮被命名为二十九式迫击炮,发射2.2公斤炮弹,射程在2.6至3.2千米之间。
然而,生产能力极为有限。兵工厂只有一台旧磨膛机,性能不稳定故障率高,而磨膛这一必要工序需花费4天时间。这导致二十九式迫击炮月产量仅有7门,最终仅生产了282门。
除了二十九式外,第五十工厂还设计了一种153毫米重迫击炮,生产了100多门,并设计了新的迫击炮弹。尽管如此,对比日军的炮兵火力,这些努力依然难以扭转火力劣势。
04 战时贡献:重迫击炮的战场表现
尽管数量有限,但这些“考古”而来的重迫击炮仍在战场上发挥了作用。
在1940年至1942年的宜枣战役、中条山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和第一次缅甸战役中,第五十工厂生产的150毫米重迫击炮给日军造成了较大伤亡。日军情报部门曾判定,中国在抗战前和抗战初期进口的火炮已基本被摧毁,没想到重庆还有一个50厂仍在生产火炮。
然而,由于弹药供应困难,这些重迫击炮难以持续作战。随着时间推移,它们因弹药无法补充而逐渐淡出视野。
05 历史启示:“考古式制造”的经验与局限
“考古式制造”重迫击炮的努力,折射出战时中国军事工业的困境与韧性。这一尝试体现了中国兵工人员在极端条件下的创新能力。面对设备、原料和技术的多重限制,他们通过修复利用废旧资源,为前线提供了宝贵支持。然而,“考古式制造”也存在明显局限。它高度依赖有限的废旧炮管资源,生产能力低下,无法满足大规模战争需求。月产7门的速度,与战争需要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钢铁、机械等基础工业落后,导致兵器制造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支撑,任何武器制造努力都难以持续。
抗战胜利后,兵工署制作的《各兵工厂现状调查表》显示,截至1945年8月,第五十工厂拥有职员462名、工人2995名、官兵394名、力夫39名,共3890人,机床740台。月产150迫击炮弹4000枚、60迫击炮弹20000枚、75野炮炮弹4000枚。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兵工人员在艰难岁月中的不懈努力。
当1945年抗战胜利时,第五十工厂的工人们可能没有想到,他们创造的“考古式制造”经验会被载入史册。改革开放后,原第五十工厂改制为重庆望江工业有限公司,继续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http://jajdj.com/yiangtiyujieshao/69115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