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袖珍发达国家:佳丽如云,几乎被中国“包揽”,华人移民占比达87%
地中海中部贴着意大利有个微型国家。
它的面积还不到中国最小地级市的一半。
五十多万人口生活在那个岛上。
最近几年它突然成了华人移民欧洲的首选。
这个现象有点意思。
一个弹丸之地凭什么吸引这么多中国人。
不对,应该说为什么偏偏是这里。
可能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
离意大利近确实方便。
但肯定不止这个原因。
我猜那里的政策对移民比较友好。
五十万人在那么小的地方生活。
居然能成为热门选择。
华人社群在那里应该已经形成规模了。
选择移民的人通常都会考虑已有同胞的地方。
这能减少很多适应期的麻烦。
也不能这么说,那可能太简单化了。
毕竟每个移民的决定都有独特的原因。
不过这个小岛国确实提供了一些别处没有的东西。
具体是什么需要更仔细地观察。
地中海的气候倒是挺宜人的。
但气候显然不是主要因素。
关键是它作为欧盟成员国的身份。
这给了移民更多移动自由。
一个小地方能提供大机会。
这种反差本身就值得关注。
华人选择那里肯定经过了深思熟虑。
移民从来不是一时冲动的决定。
特别是在欧洲范围内比较各个目的地之后。
这个小岛国胜出必然有它的理由。
也许是因为入门门槛相对较低。
或者是生活成本比较合理。
还可能和教育资源有关。
这些都需要进一步验证。
但现实是它确实吸引了大量华人。
这个趋势还在持续。
一个小地方正在改变很多中国人的生活轨迹。
埃及那些石头堆成的三角体,总被当作古老文明的标杆。
人们习惯用它们来衡量什么才算真正的历史遗迹。
地中海中部有座小岛,上面立着些不太起眼的石头建筑。
这些石头的堆叠方式很特别,每块都经过打磨然后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它们比埃及最老的金字塔还要早上那么几百年。
马耳他巨石庙,这个名字在旅游手册上并不显眼。
马耳他有座石头盖的庙,从石器时代就立在那儿了。
算起来差不多三千六百年。
考古的人挖开这个地方,才发现公元前五千年就有人在这儿折腾了。
五座岛,五十来万人,这么个小地方能存续这么久,纯粹是因为卡在了欧洲和非洲中间。
地中海的心脏,他们都这么叫。
位置好有时候不全是好事。
实力不够的时候,好位置反而招来麻烦。
马耳他那些年就没怎么消停过。
老是被更厉害的主儿盯上。
征服,被征服,就这么来回折腾。
马耳他这块地方,谁都来管过一阵子。
古希腊人待过,古罗马人也来过。
汪达尔人和东哥特人短暂停留。
阿拉伯人留下些痕迹。
诺曼人也没错过。
近代的法国人英国人西班牙人轮流坐庄。
直到六四年九月底,它才算真正说了算。
三百六十一平方公里的地盘,装下了这么多故事。
不同文明在这里撞来撞去。
撞出一堆风格乱七八糟的老房子。
走在街上能看到矮墩墩的阿拉伯石屋。
转角可能撞见中世纪教堂的尖顶。
某个巷子深处还藏着完整的哥特建筑群。
这些老物件就这么挤在一起过日子。
谁也不嫌弃谁。
瓦莱塔和姆迪纳,这两座马耳他的古城被刻进了世界遗产名录。
瓦莱塔顶着巴洛克之城的名号。
姆迪纳则被游客叫做寂静之城。
阳光偶尔会穿过云层,落在那些磨损严重的石板路上。光影斑驳,给古城蒙上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氛围。
游客走在里面,会产生奇怪的错位感。好像能瞥见这些石头建筑曾经的黄金时代。
那种感觉不太容易描述。
马耳他东部的三座古镇被统称为三姐妹城。它们保留着中世纪的风貌。维洛里奥萨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十六世纪留下的古老旅馆还在接待客人。有人会特意在那里住上一晚。
不对,应该说是体验。
这些建筑本身就是历史。
马耳他的自然景观同样值得关注。戈佐岛的蓝窗和主岛西南的蓝洞是必去的地方。它们矗立在碧蓝的海水中。攀岩和潜水爱好者把这里视为圣地。
那部很火的美剧《权利的游戏》在蓝窗取过景。
现在它更出名了。
马耳他很小,小到地图上几乎看不见。这个国家的人口也少得可怜。但它的经济水平却相当不错,是全球最小的发达国家。
那里的居民看病不花钱,上学也不花钱。这种社会福利让很多外来者感到惊讶。他们过着一种没有紧迫感的生活,节奏缓慢得像是另一个时代的产物。
马耳他人的平均寿命是81.5岁,在全球排第20位。这个数字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问题。
去过那里的人会提到三样东西。风景是第一样。
马耳他被称作欧洲的后花园。它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在各大旅游网站从没掉出过推荐榜单。那本黄色封面的《孤独星球》在2015年把它排在全球第五位。那本书的厚度快赶上砖头了。
马耳他的气候让人挑不出毛病。地中海式的温和天气,四季都差不多。温度变化很小,几乎感觉不到冬天。
这种舒适度是顶级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把结婚纪念放在这儿不是偶然。她常来度假。
街头的美女是另一道风景。马耳他人种混杂,女性身材高挑,五官分明。她们的美很有冲击力。
乌克兰以美女出名,马耳他也不差。金发姑娘们随处可见,笑得毫无顾忌。
她们不介意合影。这种热情很直接,和当地气候一样宜人。
马耳他的游客偶尔会收到当地女性的家庭邀请
这种机会需要恰当的着装和礼仪准备
你必须和每个被介绍的人握手
省略这个步骤会被视为严重的失礼
家庭纽带在这里具有核心地位
年轻人婚后仍保持紧密的亲属往来
节日期间全家团聚是固定节目
中国游客常觉得置身国内海滨城市
地中海岛国遍布着熟悉的中国痕迹
马耳他街头飘着老干妈的辣香
超市货架上堆满中文标签的调料
油纸伞和折扇摆在旅游纪念品店最显眼的位置
江南风格的亭台水榭出现在地中海沿岸
这个地中海岛国的中国符号多得让人恍惚
端午的龙舟会在Marsamxett港划破水面
中秋的月饼摊前挤着金发碧眼的顾客
春节的舞狮队能引来半座城的居民
这些东方节庆已经成了马耳他的固定日程
当地人对中国传统的热衷程度超出想象
或许因为这片土地正在经历缓慢的东方浸润
每五个马耳他居民里就有一个是外来移民
而华裔群体占据了移民总数的绝对主导
接近九成的比例让中国面孔遍布街巷
说这个国家快要被中国人买下来
听起来像是夸张的玩笑话
但数字摆在那里
马耳他与中国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
那时候谁都没料到会有今天的景象
乔纳森·博格镜头下的龙舟赛
新华社的照片记录了这个混搭的现场
地中海阳光照着东方的龙形舟
划桨手里有华人也有本地人
这种文化交融已经深入日常
不是刻意表演的多元主义
而是自然而然的生活场景
中医诊所开在了瓦莱塔老城区
针灸拔罐的招牌挂在巴洛克建筑外
旗袍定制店隔壁是马耳他传统蕾丝作坊
两种审美并行不悖
不对
应该说是相互渗透
中国商品在这里不是异域风情的点缀
而是生活必需的一部分
从老干妈到生抽老抽
从电饭煲到麻将桌
这些物件构建着移民的家乡记忆
也在重新定义着马耳他的市井风貌
移民比例是个冰冷的统计数字
但走在街头能感受到它的温度
中文标牌与马耳他语标牌并列
福建口音与马耳他口音的英语交错
这种变化发生在短短几十年间
从独立之初建立的外交关系
到如今深入肌理的文化融合
马耳他的中国故事还在续写
龙舟赛的鼓点每年都会响起
就像潮水拍打港口的石阶
周而复始
却又每次都不太一样
马耳他独立那年,岛上的人盯着海平面发呆。造船是海岛国家的宿命,这个道理他们比谁都清楚。
没有船坞就谈不上什么造船业。更实际的是海底还躺着石油。
他们先找了欧洲邻居。那些国家客客气气地摇头。工业落后的马耳他才符合所有人的算盘。
欧洲大陆的门一扇接一扇关上。
马耳他转身往东看。隔着整个亚欧大陆,他们向北京递出了求助信。
不对,应该说是试探性地伸出了手。
那时候没人能预料这个决定会带来什么。海风依旧吹着港口,只是风向变了。
中国对马耳他的援助来得很快。资金和技术工人都过去了,在地中海那个岛国修船坞。海上的工作从来都不简单。
两位工程师在那里遇难。
马耳他政府做了该做的事。船坞修完后,他们给这两位中国人修了中式墓碑。后来他们的总统专程来中国,给遇难者家属颁发勋章。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马耳他岛上出现了一座江南园林
这地方现在挤满了拍照的游客
欧洲面孔的人说着不带口音的中文
他们手指翻飞拉出细长的面条
银针精准刺入穴位
窑火里烧出青花瓷的纹路
不对,应该说是重现青花瓷的纹路
琉璃在高温下流淌成预想的形状
这些画面太日常了
日常到让人忘记这里离中国有多远
一个地中海小国
皮肤晒成小麦色的人揉着面团
那面团在案板上发出熟悉的撞击声
这声音比任何数据都直接
马耳他的教室里有孩子在写汉字。
这个地中海小国最近几年开始教中国传统文化。不是那种应付差事的兴趣班,是正经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
四十年前中国援建马耳他,技术工人带着设备就过去了。没谈什么回报条件,就是帮。
现在马耳他经济上来了,没忘记这回事。
欧洲国家里能和北京保持这种关系的没几个。布鲁塞尔开会时他们很少跟着起哄。
飞过去确实麻烦。得在伊斯坦布尔或者法兰克福转两次。拎着行李上下飞机的时候,你会突然意识到两国之间还缺了点什么。
不对,应该说缺了条直通的航线。
这个问题应该快了。外交层面的往来频率在增加,贸易数字每个月都在更新。这些信号通常意味着更实际的连接方式会出现。
等航线通了,国内过去的人会多起来。现在每年已经有几万中国人踏上那个三百多平方公里的岛国。他们举着手机拍蓝窗遗址,虽然那个石灰岩拱门几年前就塌了。游客总是追着消失的风景跑。
马耳他旅游局的数据显示亚洲面孔在增多。主要是中国大陆和韩国人。
酒店开始准备中式早餐,白粥和榨菜出现在自助餐台上。这种细节比任何合作协议都更能说明问题。
马耳他岛上几乎找不到天然淡水
当地人喝的水基本来自海水淡化厂
这个地中海小国的物价水平超出很多人想象
预算有限的人最好重新考虑居住计划
移民前的准备工作得做得特别细致
那种一时冲动做出的决定往往带来麻烦
岛上就业市场本来就很小
本地人找工作已经不太容易
外来者面临的困难要多得多
不对,应该说困难程度完全不在同一个级别
有人带着半行李箱泡面过来
结果发现这里连超市物价都高得让人停顿
各种移民陷阱就在这种信息差里生长
生存压力比地中海的阳光更灼人
马耳他这个地方,最近突然冒出来不少移民中介在推。
一个地中海的小岛,面积还没上海一个区大。
现在国内发展成这样,老外挤破头想进来。
这时候往外跑,跑去那么个小地方。
我实在想不出什么非去不可的理由。
可能有些人就是喜欢反着来吧。
http://jajdj.com/yiangtiyujieshao/664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