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诊所打破伤风 竟被注射氯化钠 诊所道歉称财迷心窍
脚被钉子扎伤去诊所打关键的破伤风针,结果注入体内的却是普通氯化钠——广西桂林男子李明的遭遇,刚曝光就引发热议。本该守护健康的诊所,为何用“安慰针”糊弄患者?涉事诊所事后一句“财迷心窍”的道歉,更暴露了基层医疗服务中的漏洞。
一、事件双视角:患者的警惕与诊所的敷衍
1. 患者李明:察觉异常坚持追问,才揭开真相
8月29日,李明因脚被钉子扎伤,担心感染风险,专程到当地一家诊所咨询是否需要打破伤风针。据他回忆,当时医生明确表示“打了好一点”,让他放下心来。可打针时,他发现医生直接拿针管注射,全程没看到拆开的破伤风药瓶,心里顿时起了疑,当即要求医生出示药品。
面对质疑,医生先是说药瓶已经丢进垃圾桶,没法查看;李明不接受这个说法,坚持要医生拿一瓶新的破伤风药给他看,医生又辩解称“最后一瓶刚给你用了”。一次次推脱让李明更加警惕,他没有就此罢休,最终在相关部门到场介入后,医生才不得不承认真相:诊所里的破伤风药早就用完了,给李明注射的其实是氯化钠。
2. 涉事诊所:承认事实却轻描淡写,暴露侥幸心理
事后,诊所负责人杨先生向记者承认,李明说的情况都是真的。至于为何这么做,他给出的理由直白又刺眼——“财迷心窍”。杨先生表示,当时诊所里的破伤风药已经断货,但为了留住这笔生意,就想着用氯化钠应付过去,以为患者不会发现。目前,他已向李明道歉,诊所也正在接受相关部门的调查。可这种“先糊弄再道歉”的态度,显然难以让人接受——破伤风针关系到感染预防,一旦患者真的因未接种而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二、事件背后:医疗规范的缺失与信任危机
从这起事件能清晰看到,涉事诊所不仅违背了医疗伦理,更无视基本的医疗规范。一方面,药品断货后,诊所没有如实告知患者,反而选择用无关药品冒充,这种行为已涉嫌违规执业。破伤风针并非普通药品,针对的是破伤风杆菌感染风险,尤其像李明这样被钉子扎伤的情况,及时规范接种是预防感染的关键,诊所的敷衍做法,相当于把患者的健康安全抛到了脑后。
另一方面,这起事件也加剧了患者对基层诊所的信任担忧。对很多人来说,小诊所因方便、快捷,成为日常就医的选择,可一旦出现“以次充好”“糊弄患者”的情况,不仅会让患者对单个诊所失去信任,还可能对整个基层医疗服务产生质疑。而涉事诊所负责人一句“财迷心窍”,看似坦诚,实则暴露了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对盈利的过度追求,以及对患者健康责任的漠视。
三、反思与警示:基层医疗需守住“安全底线”
这起“错打氯化钠”事件,看似是个案,却给基层医疗服务敲响了警钟。对医疗机构而言,药品管理和如实告知患者是基本要求——药品断货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明确告知患者,建议其前往有药的机构接种,而非用欺骗的方式留住客源。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对基层诊所的日常巡查,尤其是药品储备、诊疗规范等方面的监督,一旦发现违规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不能让“糊弄患者”的情况有生存空间。
对患者来说,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就医时多留意诊疗过程,比如查看药品包装、询问用药信息,若发现异常及时提出质疑,必要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毕竟,健康无小事,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埋下隐患。
说到底,医疗服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层诊所作为医疗体系的重要一环,更该守住“安全底线”。只有把患者健康放在首位,规范执业、诚信经营,才能重新赢得患者信任,真正发挥基层医疗的作用。
http://jajdj.com/yiangtiyujieshao/457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