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裁后,俄罗斯痛下决心,给自己的石油大幅折扣!

有一出戏刚上场就直戳要害:美国掏出制裁大锤,俄罗斯的原油价格开始往下跳水,买家们有点懵,卖家更叫苦。

当地时间11月11日,印度有五家大型炼厂决定不接原定12月从俄罗斯来的那批原油,原因直指美国对俄的新一轮制裁。

消息一出,市场上立刻传出乌拉尔原油比布伦特低3到4美元的说法,和冲突初期接近8美元的差价比起来,空间似乎还在,但显然压得住气氛。

回头看这次制裁的靶子并不随意,那两家公司正是国内外都耳熟能详的重量级玩家:国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和民营的卢克石油公司。

合计承担了俄罗斯近一半的原油出口量,等于半边天被点名,效果可想而知。

官方曾经高调宣称“免疫”,结果现实像个不太好笑的冷笑话:为了把油卖出去,莫斯科只能用价格来做秀,砍价成了最直接的止血方式。

市场的反应有两条路径可以观察。

一边是像印度那些炼厂,开始观察风险,寻求替代来源,或者转头买美洲出货或传统中东供给以保证炼厂运转;另一边则是一些仍在洽谈、愿意拿折扣买入的国家和企业,它们比较的是折扣和合规成本:价格低了但怎么防范二次制裁、物流是否顺畅、保险是否买得通,这些都是算盘上要反复敲的数字。

若用一幅生活化的比喻,俄罗斯现在是把高档货在市场橱窗里打折出售,客人要考虑的不是便宜不便宜,而是这件衣服拿回家后会不会带来麻烦。

有不同声音提出,靠打折未必是绝路,一旦买家信心恢复,或者通过管道和邻国市场调剂出货,俄罗斯仍有回旋余地。

支持这种观点的人指出,历史上能源市场多次在制裁和供需冲击后重组,价格和贸易路线都能适应新常态。

反对者反驳道,短时间的大面积流失订单会把财政收入砍掉一刀,能源依赖度高的国家难以长时间承受,这一点从预算对油气的依赖比例就能感觉到。

拿数据来说,乌拉尔与布伦特的差价从8美元缩到3到4美元,说明俄罗斯有降价空间,也说明买家的议价能力还在;印度的五家炼厂暂停采购则像一个警示信号,表明大型买家对合规与供应稳定性的担忧正在升温。

若未来制裁力度加码,或者更多买家选择替代供应,俄罗斯会被迫更深幅度让利,财政承压的风险就更明显。

从多角度观察,几个关键点值得关注:一是买家的替代能力。

若印度、欧洲大规模分流到美洲或中东,俄罗斯失去的是长期合约和稳定现金流,而非短暂的现货成交;二是规避成本的问题。

不是所有愿意买便宜油的玩家都能承受转运、保险和结算上的额外成本;三是地缘政治的博弈。

能源不是纯商品,背后有国家关系、支付通道与物流通道的博弈,折扣只是其中一项筹码。

个人观点认为,眼下市场既有压力,也留有谈判空间。

对买方而言,短期内低价是利益,长期则要权衡合规与供应链稳定;对卖方而言,降价是被迫之举,但并非最后底线,除非出口链条彻底中断。

聊到这儿,不妨设想一个场景:如果出现更大幅度的折扣,谁会第一个出手成为“最真朋友”?

这不是单纯的经济学问题,也是一场政治与商业的综合体。

文章开头的那出戏尚未落幕。

观众可以继续看下去,观察下一个回合是哪方退让,哪方加码。

留言里说说看,若是站在印度炼厂的角度,愿意用怎样的价格和怎样的保障去换这批油?

哪种选择更聪明?

http://jajdj.com/chanpinzhanshi/881053.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