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摩令下的博弈:日本警告与越南的绿色转型阵痛

“这将引发大规模失业与企业破产。”日本驻河内大使馆9月递交的信函中,对越南河内2026年7月起实施的禁摩令发出严厉警告。从本田、雅马哈等制造商的紧急陈情,到日本政府的正式施压,这场围绕“摩托车王国”转型的博弈,本质是商业利益与环保诉求的激烈碰撞,也折射出越南绿色发展路上的必经阵痛。

日本的强烈反应,根源在于其深度绑定的越南摩托车市场格局。作为全球主要的两轮车市场之一,越南街头近80%的燃油摩托车来自日本品牌,其中本田一家便占据超70%的市场份额,形成“一家独大、多强跟随”的垄断态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整车销售,更渗透至产业链深层——日本制造商在越南培育了近200家零部件供应商和2000家经销商,构建起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生态,直接或间接关联数十万工人的生计。对日本企业而言,河内禁摩令绝非简单的市场调整:2026年7月起,1号内环路以内核心区将全面禁止燃油摩托车通行,2028年禁令更将扩展至二环区域,这意味着其核心市场将被直接切割,而转型电动车型需要生产线改造、技术适配等巨额投入,短期难以见效。

在日本政府与制造商眼中,禁摩令的“仓促性”是风险核心。以本田为首的企业联盟在7月致越南政府的信函中明确提出,现有政策缺乏足够缓冲期,仅给企业不到一年的准备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从燃油车到电动车的产能切换。他们特别强调基础设施的滞后性:目前越南全国充电桩密度不足每平方公里0.5个,且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即便企业快速推出电动车型,消费者也面临“充电难”的现实障碍。日本大使馆在信函中进一步警示,若供应链突然断裂,不仅组装厂将陷入停产,那些依赖单一客户的中小型零部件企业更可能直接破产,引发“失业潮—消费下滑—经济波动”的连锁反应。基于此,日方提出至少两到三年过渡期的诉求,呼吁越南制定更细化的电气化路线图。

然而,越南政府的禁摩决心并未因警告而动摇,其背后是环境压力与国际承诺的双重驱动。作为“摩托车王国”,河内街头常年行驶着超800万辆燃油摩托车,交通尾气贡献了城市40%以上的空气污染物,空气质量曾一度逼近亚洲倒数水平。更关键的是,作为《巴黎协定》签署国,越南承诺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8%,交通领域减排是履约的核心任务 。从政策设计看,越南并非“一刀切”:除河内分三环逐步推进禁摩外,胡志明市聚焦商用网约车领域,计划2028年实现100%电动化,形成“核心区先行、分领域推进”的梯度策略 。越南总理8月会见日本高管时更明确表示,减排是全球共同责任,需双方协作寻找最优解,但政策大方向不会改变。

这场博弈的实质,是传统产业利益与绿色转型的必然冲突。日本企业的担忧并非毫无依据——短期内,产业链震荡与就业压力确实存在,且雅迪等中国电动车品牌已凭借本地化生产抢占市场,进一步挤压日本企业的转型空间。但越南的选择也凸显了发展理念的转变:从“增长优先”转向“可持续发展优先”,禁摩令不仅是治污手段,更是推动交通产业升级的契机。目前,越南已同步推进地铁扩建、充电桩布局等配套工程,并通过补贴政策降低消费者换购电动车的成本,试图缓解转型阵痛。

日本的警告为越南的禁摩令敲响了风险警钟,但并未改变政策走向。对越南而言,这场转型既要直面产业链调整的短期阵痛,也要顶住外部利益集团的压力;对日本制造商来说,与其纠结于过渡期长短,不如加速电动化技术落地与本地化适配。在全球“双碳”浪潮下,“摩托车王国”的转身或许充满挑战,但这正是新兴经济体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阵痛之后,方能迎来更清洁的城市与更可持续的未来。

http://jajdj.com/chanpinzhanshi/782528.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