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为何未能打出全歼战,湘西运输见证前线兵力困境,红白军队作风对比揭露真相
1946到1949,国民党军为何始终没能对解放军打出一次像样的全歼战?
我外公年轻时在湘西跑过运输,说起那会儿路上碰到的兵,总结就一句:“红的怕你饿,白的怕你跑。”意思是共产党部队见了老百姓多半是帮着挑担子、修桥补路;国民党的兵呢,先把人扣下抓壮丁,再抄家里米缸。外公说,他那年冬天从辰溪往常德送木料,被桂系一个团拦住,要他给他们赶骡子去前线。他趁夜摸黑溜了,一路钻茶园才逃出来。后来他听说,那支部队两个月后就被“打散”——不是战场上全灭,而是人心散了,各回各家。
这种事,在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里都不少见。北伐刚开始的时候,国民党军气势还真不差——三民主义喊得响亮,又有不少共产党员在里面当骨干,比如叶挺、贺龙那些人。当时打吴佩孚、孙传芳这些老牌军阀,是一股新风。但蒋介石“四·一二”之后,把共产党清洗出去,还跟阎锡山、李宗仁之类合纵连横,把原本朝气十足的北伐军变成了一锅夹生饭:表面统一,其实还是各自为政的小诸侯。这种派系味道很重的队伍,要想打一场需要高度协同的大歼灭战,本来就难如登天。
我曾翻过一本1933年的《剿匪简报》,里面有个细节挺耐人寻味:江西“围剿”红军时,蒋系主力拼命推进,可邻近负责堵截的一支川军故意慢吞吞走,两天行程硬拖成五天,还借口道路泥泞不上阵。据当年驻南昌的一位商号老板回忆,这些川兵每天扎营后第一件事就是找酒喝,“仗嘛,总有人替咱打”。结果红军就是从这条“漏口”突围出去,一夜之间消失在赣南山里。
到了抗战胜利后再开打内战,派系问题依旧没解决——尤其桂系和蒋介石之间龃龉不断。我听广西柳州一位老人讲过,他亲眼看见渡江前夕,有桂系将领私下对手下说:“江北那些兄弟要顶不住,就让他们先退,我们留点力气守自己地盘。”长江以北的不救援,加上长江以南被推去做炮灰,这种内部离心,让所谓“大包围”“大歼灭”的计划只能停留在地图沙盘上。
除了派系,人家的战略脑子也真不一样。毛泽东提倡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宁可切掉敌人的“一指”,也别贪图五指齐断却捞不到实惠;粟裕孟良崮那仗,就是典型教科书。而蒋介石总想着抢占大城市、大铁路,以为掐住交通命脉共方就活不了,却忽略了解放区根基是在农村。这思路错位,你让他怎么布置真正意义上的合围?更别提他爱越级指挥,从南京直接拍电报给前线团长,让本来已经部署好的作战节奏全乱套——杜聿明这样的少数能干将,也常被这种插手搞得束手束脚。
至于高级将领素质,更是一言难尽。我父亲年轻时认识一个河南籍老兵,说胡宗南麾下很多干部喜欢穿笔挺皮靴,不愿走烂泥田埂,“脏了鞋算谁赔?”结果追击延安方向解放军的时候,他们按公路行进,被对方轻松甩开。而林彪、陈赓这些人在根据地带着部队翻山越岭如履平地,对比不用多说。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民心。有句土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共产党这支队伍,就是靠百姓喂养起来又反哺百姓,所以哪怕损失惨重,只要火种还在,很快又能恢复元气。在陕北,有村妇背着娃半夜给八路送馍馍,也有人冒险藏伤员在羊圈半年之久。而国民党方面,因为抓丁征粮太狠,不少地方百姓宁可冒风险通风报信,也不愿帮他们抬担架。一旦缺乏群众支持,就算账面上的编制完整,人早已跑光或投诚。
顺便插一句冷门史料:1947年鲁西某次小规模冲突中,一个整连国民党士兵集体缴械投降,据幸存者回忆,他们原本奉命阻击华野,但三天没收到补给,全靠挖野菜充饥,“我们不是输给枪炮,是输给肚皮”。这样的例子,在档案馆偶尔还能翻到几份记录,只不过很少进入大众叙述罢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去年冬至回乡扫墓,在祠堂墙角看到一块发黄木牌,上面刻着六七个名字,其中两个标注“小刀会转籍八字胡牺牲”。问村里的老人,他笑笑说,那俩原本是保安团的人,被拉去堵截红军,不久自己倒戈加入,对付以前同袍。“世道就是这样转来转去,”他说完低头拨火盆里的柴火,那烟呛得我直流眼泪,看不清他的神情。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http://jajdj.com/chanpinzhanshi/521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