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二手车被坑惨!贵阳男子19万买奔驰,竟是29万公里“五手车”!
今天,咱们来聊聊二手车市场里那些让人心惊肉跳的“猫腻”。
在贵州贵阳,蒋先生本是满心欢喜地提了辆他心仪已久的奔驰E300,花费了19万元。
谁承想,这辆被销售人员描绘得“零瑕疵”的座驾,仅仅三天,就如同得了“怪病”,在高速公路上发出拖拉机般的轰鸣,震得车内物品都跟着“翩翩起舞”。
一查之下,差速器损坏的诊断结果,比销售口中的“7万公里”更令人震惊——实际里程竟高达29万公里!
这简直是将消费者对车辆的信任,生生地碾压成了尘埃。
更令人扼腕的是,刘先生和郑师傅的经历,也如出一辙,仿佛是在同一个“剧本”里扮演着相似的角色。
刘先生的车,被轻描淡写为“小追尾”,然而,一旦深究其保险出险记录,便会发现高达八万余元的维修费用,这“小追尾”的定义,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郑师傅更是倒霉,他对车辆里程的严苛要求,被销售人员的“实表6.9万公里”的承诺所安抚,然而,在过户后,事实却冰冷地揭示,这辆车已历经四次转手,成为“五手车”,而实际里程更是飙升至17.5万公里。
这就像是,你信誓旦旦地收了别人一份“完好如初”的古董,却在细细把玩后,发现它早已历经沧桑,伤痕累累,甚至连“身世”都已扑朔迷离。
这三位车主,都怀揣着对“物超所值”的期待,却不约而同地陷入了商家精心编织的“陷阱”。
他们普遍反映,在购车过程中,销售人员总是不遗余力地催促签约,并且用各种“不影响”、“正常流程”的理由,企图让消费者忽略合同中的关键细节。
就好比《红楼梦》中,薛宝钗劝黛玉“好歹留着点”,而黛玉却被贾母几句好话哄着,匆匆应允,失了分寸。
他们签订的所谓“事故车销售协议”,字里行间充斥着“事故车”、“可能发生过交通事故、碰撞、泡水、篡改里程数”等字眼。
蒋先生坦言,当时被销售人员的急切和“没任何影响”的说辞所蒙蔽,未能深入审视合同内容。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掩耳盗铃”的典故,以为自己不看,问题就不存在。
当记者采访该公司的售后经理汪先生时,他搬出了合同这个“万能挡箭牌”,声称公司出售的车辆本身就带有“瑕疵”和“事故”属性,合同中已明确约定。
他甚至表示,公司购买车辆时,也无法得知其真实车况和里程是否被篡改,因此销售人员不会做出口头质量保证。
然而,消费者刘先生对此并不买账,他反驳道,销售人员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传达的信息,同样具有一定的承诺效力,不能完全被合同“一笔勾销”。
正如《论语》有云:“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商家如此推诿,难免让人质疑其诚信根基。
律师张宏伟的观点,也揭示了二手车交易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商家利用合同中加粗加黑的“免责条款”,来规避责任。
虽然从法律程序上讲,消费者签字即代表认可,但这种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利用合同细节“设伏”的行为,是否真正体现了公平交易的原则,着实值得深思。
在这样的境况下,我们消费者又该如何自处?
首先,面对二手车,务必保持审慎的态度。
在决定购买前,委托一家信誉良好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切勿被销售人员的口头保证所迷惑,要用客观的检测数据说话。
其次,合同条款,无论多么繁琐,都必须逐字逐句地审阅。
尤其要关注车辆的实际状况、里程数、维修历史、质保承诺以及退换车政策等关键信息。
任何含糊不清之处,都要即时提出,要求销售人员予以明确解释,并最好能将其转化为书面承诺。
再者,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若能通过微信、短信等形式得到书面印证,无疑是为日后的维权增加了一份有力的筹码。
这就像古时候的“信物”,是双方约定的一种凭证。
若合同条款与销售人员的口头表述存在差异,切勿姑息,务必当场提出异议,要求商家进行修正。
如果商家拒绝调整,那么,即使心仪,也应果断放弃,避免日后更多的纠葛。
最后,若不幸遭遇不公,切勿沉默。
积极寻求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的帮助,或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正如《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理应得到充分的保障。
诚信,是二手车交易的基石。
商家若以“一锤子买卖”的心态,利用信息差和合同条款来欺瞒消费者,终将难以在市场中立足。
而我们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能力,并在必要时,勇敢地为自己的权益发声。
对于贵州恒江飞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汪经理而言,合同固然重要,但其前提是销售过程的诚信与公平。
若销售人员存在虚假宣传,那么合同的效力便会大打折扣。
各位车友,在购买二手车的过程中,您是否也经历过类似的“惊心动魄”?
又是如何化解的?
不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验,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我们用车社,始终致力于为您提供最实用、最贴心的汽车资讯。
http://jajdj.com/chanpinzhanshi/35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