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智能报靶系统用的三防平板电脑定制多网络共存+内外网自定义

野外智能报靶系统用的三防平板电脑定制多网络共存+内外网自定义

西北戈壁的七月,午后的阳光还在炙烤着靶场的黄沙,突然袭来的雷暴却让天地瞬间昏暗。某射击训练基地的报靶员小李抱着设备箱在掩体间狂奔,雨帘里,他怀里的普通平板屏幕已经开始闪烁——这是这个月第三次因为突发天气中断训练了。

要是数据传不回指挥中心,下午的战术复盘就全泡汤了。小李的声音被雨声吞没时,没人想到,三个月后,一台黑色的8寸平板会让这片靶场的报靶系统彻底告别看天吃饭的日子。

九月的同一靶场,又一场雷暴不期而至。但这次,小李只是轻轻擦拭了一下YW80A平板的屏幕,指尖在湿滑的玻璃上划过,报靶数据依然流畅上传。屏幕右上角的信号图标显示,设备同时连着训练专网和指挥外网,两个网络的数据像分道行驶的车流,互不干扰。

以前用普通平板,雨天不敢拿出来,低温时电池撑不过4小时,切换网络得重启设备,靶位数据经常延迟。小李边操作边说,屏幕上实时跳动的弹着点坐标正通过4G信号传向3公里外的指挥车,而另一路WiFi则在同步备份数据到基地服务器。

这款8寸工业平板,外壳棱角分明,黑色磨砂材质握着格外扎实。它的三防能力在这场雨里展现得淋漓尽致:IP67级防护标准让设备即使短暂浸入积水也能正常工作,1.2米的防摔设计意味着哪怕从掩体上滑落,屏幕也不会像以前的设备那样瞬间碎裂。小李记得第一次测试时,同事开玩笑把它从1.5米高的瞭望塔扔下来,捡起来拍掉沙土,开机照样显示靶场地图。

野外智能报靶系统的核心难题,从来不是简单的防摔防水。某特战旅的技术参谋王少校对此深有体会:靶场数据既要实时传给现场指挥,又要同步到后方数据库,但两者必须物理隔离。以前得用两台设备分别操作,效率低还容易出错。

YW80A的多网络共存+内外网自定义功能,正是冲着这个痛点来的。工程师在接到需求后,用了三周时间完成定制:通过底层系统优化,让设备能同时挂载训练专网(4G加密)和指挥外网(WiFi),并在屏幕上划分出两个独立操作区——左侧点击靶位图标,数据自动进入专网;右侧编辑训练报告,直接保存到外网服务器。

就像给数据修了两条带隔离带的高速路。王少校展示着某次夜间训练的记录:凌晨3点,靶场温度降到-8℃,YW80A的屏幕在寒风中依然清晰,9800毫安的电池支撑着设备连续工作了11小时,直到天亮时才提示电量不足。这比之前的设备续航时间延长了近3倍。

更让操作手们惊喜的是屏幕的适应性。戈壁的正午阳光刺眼,400流明的高亮屏让数据看得一清二楚;冬季戴厚手套操作时,电容屏的10点触控功能依然灵敏,不用像以前那样频繁摘手套。有次沙尘暴过后,小李只是用布擦了擦屏幕,原本担心的沙尘堵塞接口问题压根没出现——6级防尘标准让设备在扬沙天气里也能呼吸顺畅。

这款平板能走进靶场,离不开180天的严苛测试。在实验室里,它经历过-10℃到50℃的温度循环箱考验,在盐雾试验箱里浸泡过72小时,还被放进滚筒测试机里连续翻滚1000次。

最较真的是网络稳定性测试。为了模拟野外复杂信号环境,团队在屏蔽房里搭建了信号迷宫:同时释放2.4G、5.8GWiFi信号和7种不同频段的4G信号,测试设备在强干扰下的切换速度。最终结果显示,YW80A的网络切换延迟能控制在0.3秒内,远低于系统要求的1秒标准。

某边防团的使用案例更具说服力。他们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靶场部署了这套系统,那里的低温和强紫外线曾让多台电子设备折戟。但YW80A不仅撑过了连续两周的训练,还通过定制的北斗定位模块,将靶位坐标的误差缩小到0.5米以内。以前报靶靠人工望远镜记录,现在数据自动生成报表,训练效率提升了60%。该团作训股长说。

http://jajdj.com/chanpinzhanshi/309806.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