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门口人满为患,养老院门口门可罗雀,令人担忧呀!
清晨的学校门口,永远是一座城市最热闹的角落。私家车排成蜿蜒的长队,电动车穿梭其间,家长们牵着孩子的手反复叮嘱,保安和老师在人群中维持秩序——这份拥挤里,藏着每个家庭对下一代的倾尽所有。而几公里外的养老院,或许正上演着另一番景象:铁门静静敞开,庭院里偶有几位老人独自坐着晒太阳,工作人员在走廊里轻步走过,一天中最盼的,可能只是某个子女难得的探望电话。
校门口的“挤”与养老院的“空”,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社会资源与情感投入的失衡。
为人父母者对孩子的重视,本是天性使然。从择校时的殚精竭虑,到接送时的风雨无阻,再到课余时间的陪读辅导,家长们恨不得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这种“向前看”的投入,既是对家庭未来的期许,也暗含着社会竞争带来的焦虑——生怕孩子输在任何一个环节。学校门口的拥挤,因此成了一种“集体性关切”的具象化:我们愿意为孩子的成长付出时间、金钱和耐心,哪怕挤成一团也甘之如饴。
可反观养老院,那份冷清却透着难以言说的沉重。许多老人并非无儿无女,却常常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度过。有人说“年轻人太忙”,要为生计奔波,要照顾自己的小家庭,分身乏术;也有人说“老人怕给子女添麻烦”,默默把思念藏在心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向下养育”的惯性里,我们对“向上赡养”的重视,似乎总差了一口气。养老院的门可罗雀,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冷清,更反映出部分人对衰老、对亲情责任的回避。
这种失衡的背后,藏着更深层的社会隐忧。一个健康的社会,既需要呵护成长的希望,也需要守护暮年的尊严。孩子是未来,但老人是过去——他们曾是建设社会的主力,是养育家庭的支柱,他们的晚年状态,直接映照出社会的文明温度。当校门口的拥挤被视为“正常”,养老院的冷清被当作“无奈”,我们或许正在失去一种平衡:对下一代的过度关注,可能让他们习惯了被溺爱;而对老一辈的忽视,则可能让整个社会丢失感恩与责任的根基。
其实,改变未必需要惊天动地的举措。可以是少一次校门口的“过度接送”,让孩子学会独立;多一次养老院的探望,哪怕只是陪老人说说话、晒晒太阳。可以是社区多组织些“代际互动”活动,让孩子了解老人的故事,让老人感受年轻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在“养小”的焦虑之外,多一份“养老”的自觉——明白对老人的尊重,就是对未来自己的善待。
校门口的拥挤,该少一些盲目;养老院的冷清,该多一些暖意。因为一个社会的进步,从来不只看它如何培养希望,更看它如何善待过往。当某天,养老院的门口也能有像校门口那样自然的牵挂与常来常往,或许,我们才真正读懂了“家”与“社会”的意义。
http://jajdj.com/chanpinzhanshi/156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