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修了1000多年,清朝投入300万两白银,才建成现在规模
1914年 ,一个西方探险者举起相机 ,拍下了布达拉宫的第一张照片。镜头里的宫殿 ,远看气势磅礴 ,走近却能看到墙体的斑驳 ,木梁的朽坏。
那是布达拉宫彻底建成110年后的模样 ,也是这座宫殿真实面目第一次被定格在胶片上。
很多人不知道 ,照片里的这座建筑 ,其实在1804年才算真正完工。那一年 ,林则徐刚刚通过科举考试开始仕途 ,拿破仑颁布了法国民法典 ,美国西点军校正式成立。
而在拉萨 ,在红山之上 ,历经一个多世纪的修建 ,布达拉宫终于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规模。
001
631年 ,松赞干布在红山上修建了宫殿。史书记载 ,那时的布达拉宫有999间房 ,加上顶层藏王寝宫共计1000间。飞檐上悬着风铃 ,桥梁用白银和黄铜打造 ,连接着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宫殿。
这座宫殿撑了多久 ,100年。
7世纪后期 ,信奉苯教的贵族大臣发起了第一次禁佛运动 ,珍宝被搬离布达拉宫。到了8世纪 ,吐蕃王朝解体。869年 ,平民和奴隶大暴动爆发 ,布达拉宫遭受了4次洗劫。僧侣们集体出逃 ,宫殿被弃于一隅 ,规模越来越小。
9世纪时 ,布达拉宫已经缩小到只剩几座房子 ,被合并进大昭寺 ,作为分支机构管理。
9世纪中期 ,朗达玛发起第二次禁佛运动。大昭寺沦为屠宰场 ,释迦牟尼像两次被埋入地下。布达拉宫仅剩的几间房子 ,石砖瓦块全部被搬去建了养猪场。
只有法王修行洞 ,因为无法搬走 ,留在了原地。
002
宋、元、明三个朝代 ,吐蕃分裂成十几个小政权。政治中心在萨迦、帕竹、仁蚌 ,根本不在拉萨。拉萨被抛弃了 ,布达拉宫彻底荒废了。
这一废 ,就是500年。
1518年 ,支持格鲁派的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击败西藏各地方势力 ,建立蒙藏联合的甘丹颇章政权 ,重新统一西藏。
1520年 ,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进入拉萨城 ,时隔500年 ,拉萨才重新成为西藏政治核心。他们修建了甘丹颇章宫殿 ,二世、三世、四世、五世达赖喇嘛都住在这里。
1645年 ,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会见了他的灵友由贡却杰布 ,决定重建布达拉宫。选址在哲蚌寺、色拉寺和拉萨旧城之间 ,这是政权建设的理想位置。蒙古的固始汗派出蒙古兵丁帮助运送建筑材料 ,维护工程安全。
1648年 ,基本框架建成。
这就是藏族人自己修的白宫。一个白色石头主体建筑 ,两层带一个阁楼 ,上面铺木板作屋顶。跟他们之前住的甘丹颇章差不多 ,简单朴素。
003
1682年 ,五世达赖喇嘛圆寂。
摄政第巴·桑结嘉措为了让工程继续 ,将这个消息秘密隐瞒了13年。13年里 ,没有人知道五世达赖已经离世 ,工程在秘密中推进。
1690年 ,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修建灵塔 ,扩建了白宫之上的红色部分 ,作为宗教祭祀场所 ,这就是红宫。藏族人想在三层以上的高楼再修一座巨塔 ,能力有限 ,做不到。
于是 ,他们向清朝求助。
康熙皇帝大力支持。这次修建耗资300多万两白银 ,动用各类工匠近7000人。除了藏族本地工匠 ,康熙特意从内地派了汉、满、蒙古等百余名工匠进藏 ,参与这项浩大工程。每天施工的人超过7700人。
在原来的白宫旁边 ,修起了一座更大更宏伟的红色宫殿。
1693年 ,红宫基本完工。整个布达拉宫的重建 ,从1645年开始 ,到1693年 ,历时48年 ,耗资白银213万两。
004
乾隆对西藏的援助比他爷爷更多。一挥手 ,帮布达拉宫在红色宫殿外面又修建了三个大庭院。
1791年 ,廓尔喀以西藏未按时缴纳岁币为由入侵。乾隆帝派福康安为征讨大将军 ,率军从青海进入西藏 ,与当地驻军汇合后发起反击。战争持续一年半 ,直接动用官兵13000多名 ,包括汉、蒙古、回、藏、彝、满、纳西、达斡尔、羌、鄂温克、鄂伦春等多个民族。
乾隆皇帝在反击廓尔喀入侵期间 ,多次派大将军福康安前往拉萨 ,与八世达赖会商 ,资助修葺布达拉宫。修建了很多城墙、僧官学校 ,将布达拉宫彻底堡垒化。
在1804年 ,乾隆死后5年 ,工程才彻底完工。
这一年 ,康熙皇帝还派遣官员将一对锦绣围幔送到拉萨 ,作为红宫落成的赠礼。这对围幔按照藏族传统绘画唐卡绘制 ,被视为布达拉宫的稀世之宝 ,珍藏在红宫最大殿堂司西平措大殿。
005
1914年 ,布达拉宫留下了第一张照片 ,距离它彻底建成已经过去110年。照片里 ,宫殿远看气势磅礴。
走近看 ,房子有些破旧。
这些房子确实有点破。不过没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决定再次大规模维修布达拉宫。
1984年至1988年 ,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多次选派专家 ,与西藏古建筑专家一起 ,对布达拉宫险情进行详细实地考察。经过科学论证和细致调查 ,专家们发现 ,布达拉宫因年久失修 ,已是险情四伏。墙体开裂 ,木梁腐朽 ,地基松动。
1987年 ,27岁的顿旦次仁从山南老家来到拉萨 ,凭借精湛的藏族传统木工手艺 ,留在布达拉宫做木匠。
1988年9月 ,西藏自治区向国务院呈报紧急报告 ,关于抢修布达拉宫。当年10月 ,国务院批复同意维修 ,投资规模为3700万元人民币 ,后来追加到5300万元。那个时期 ,这是巨资 ,是天文数字。
006
1989年10月11日 ,布达拉宫维修工程正式开工。
顿旦次仁至今清楚记得 ,那年秋天 ,红山脚下汇聚着来自西藏各地的匠人。夯土声与劳动之歌交织成交响乐 ,人们为保护这座古老宫殿挥汗如雨。
那场面太壮观了。
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发了通告 ,动员所有潜伏在民间的能工巧匠报名参与。木匠由原噶厦政府授予乌钦头衔的德庆老先生担任 ,他曾主持修建过罗布林卡新宫。石匠由原噶厦政府授予乌钦冲多头衔的顿珠老先生担任。
绘画由扎西次仁、仁增班觉等几位钦莫担任。铜匠由钦莫次仁平措担任 ,锻造、鎏金、錾刻都非常厉害。
拉萨市城关区成立了古艺建筑美术公司 ,俗称古建队 ,根据工种分了5个分队。1、2、3分队负责土建 ,4分队为画工分队 ,5分队为铜匠分队。
国家物资部解决了所有现代材料的物资供应指标。国家林业部协商西藏自治区林业局 ,解决了木头采伐的指标和运输。
从罗布林卡、自治区交通厅等地砍伐了大量藏青杨。从人民银行调拨了黄金白银。修缮所需的珊瑚、松石 ,都是从自治区藏医院制药厂库房中甄选品相最好的。
朱砂是国家特批进口许可证 ,从印度经尼泊尔运进来的。
壁画修复、木材彩绘、贴金箔都需要大量黄金 ,还有很多矿植物颜料。当时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 ,很多物资都需要国家调拨调剂 ,下达指标才能采购 ,尤其是战略性物资。
布达拉宫一期维修 ,开通了超级VIP。
007
为了找到合适的木材 ,工作人员跑遍了西藏。在拉萨河南岸建立了木材防腐厂 ,对木材进行防腐处理。防腐剂配方由中国林科院配制 ,还对木材进行真空加压 ,这在西藏属于首次。
新木材可以加压、防腐。布达拉宫上已有的木材拆下来逐一防腐处理不现实 ,就通过打点滴的形式进行防腐处理。人们笑称 ,木头也生病了 ,需要输液了。
一期维修共有111个项目。维修范围主要是少部分地垄 ,重点是主体建筑的大面积维修。最壮观的是红宫中央七层大窗的落架大修 ,维修时 ,红宫前面全是脚手架 ,红宫完全被遮挡住了。
1994年 ,花了5年时间 ,一期维修竣工。同年8月 ,国务院启动布达拉宫申遗工作。1994年12月 ,布达拉宫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一年 ,25岁的尼玛次仁成为布达拉宫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这位土生土长的拉萨人 ,从此与布达拉宫朝夕相伴。
008
1998年夏天 ,全国范围出现大规模降雨 ,西藏也没能幸免。7、8、9三个月 ,拉萨降雨量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强降雨对古建筑造成严重损害 ,布达拉宫一些建筑出现局部倒塌等数十处险情。
国家文物局立即对受损部分进行抢险 ,同时布达拉宫第二次大修提上日程。
2002年6月14日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持国务院第131次总理办公会议 ,批准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整个维修工程总投资3.33亿元 ,其中布达拉宫1.79亿元。
从2002年到2009年 ,又是7年。
负责主持二期工程的国家文物局高级工程师张之平说 ,布达拉宫大修的难度要高于故宫大修。主要原因在于布达拉宫整体建筑建于山上 ,环境更复杂 ,隐患难以把握。
此外 ,布达拉宫各殿堂修建分属不同年代 ,施工没有整体规划 ,甚至出现层与层不相关、平面与平面不对接的情况。
在布达拉宫多年的营造历史中 ,没有留下一张图纸 ,或者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规划总图、单体建筑图。
尤其后期建筑更是层层叠叠 ,带有很大随意性。维修小组将布达拉宫的整体立面图、剖面图以及每个单体建筑的平面剖面都测出来。这就保证了即使有的建筑需要落架拆解 ,最后也能够按照图纸原样修复。
009
2003年 ,布达拉宫管理处成立维修科。涵盖木匠、石匠、泥匠、缝纫工、彩绘师等多个工种 ,约60名技术人员 ,遵循最小干预、最大保留完整性和真实性原则 ,对布达拉宫进行修缮。
在木匠组工作近40年 ,顿旦次仁深怕连续几日雨水给木质结构带来安全隐患。每次下雨后 ,师徒俩就拾级而上 ,走到布达拉宫建筑的每一寸角落。停顿、仔细察看、确定无碍 ,再向下一个点走去。两人的身影在宫墙间穿梭 ,最终缩成宫墙上跃动的点。
维修科其他人员也都深入到这座古建筑的犄角旮旯。几乎全年 ,他们都保持着这样的待命状态。
发现问题要尽快解决。维修科的工作属于预防性保护 ,平日里保养维护得当 ,才不会让小隐患变成大问题。
每年藏历九月二十二日降神节前 ,布达拉宫宫墙外总会上演一幕。身背涂料桶 ,腰系安全绳 ,工作人员穿梭于百米高空 ,为布宫数千扇门窗及笾玛草墙裙上色。看上去像蜘蛛侠的人 ,实际上背后还有七八个人拉绳子。
布达拉宫依山而建 ,日常维护需要依照传统方法操作。布达拉宫就像一位老者 ,需要悉心照料。
010
每年的小型维修要进行两三百次。殿堂墙体的抹灰修复、阿嘎土修补、屋面防水、排水处理、屋面打蜡。细小的修补工作 ,每天都有。
布达拉宫的许多墙面、屋面、地面都大量使用了阿嘎土工艺 ,起到屋顶、墙顶的防水作用。阿嘎土从山上采下来是一大块 ,打碎后根据体积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第一种是粗石土 ,体积略小于拳头。第二种为中等石土 ,比鸡蛋略小一点。第三种为细石土 ,体积与蚕豆相当。
二期工程中 ,张之平对传统阿嘎土进行了改性应用 ,在其中增加了防水成分 ,以解决雨水的危害。
布达拉宫底部结构并非原本认为的那么扎实坚固。有些新发现的地垄 ,年代太久远 ,还是木梁结构 ,其实是很脆弱的。
为此 ,经过详细调查研究 ,中央拨出资金 ,第二次大规模维修不仅解决基础和屋面问题 ,还做了壁画修复、雪城维修、居民搬迁和环境整治等一系列工程 ,还安排了消防、安防、给排水、电器照明等公辅工程建设。
011
布达拉宫现有8座历世达赖喇嘛金质灵塔 ,5座精美绝伦的立体坛城 ,及瓷器、金银铜器、佛像、唐卡、服饰、古籍文献等在册各类珍贵文物十余万件。
2013年 ,布达拉宫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工作正式启动。过去五年 ,先后对部分殿堂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包括年代、来源、外观尺寸、完残程度等14项内容的藏汉双语文物登记。截至2018年底 ,宫内4万多尊佛像、26000多件殿堂文物、2000余幅唐卡已实现数字化建档。
管理处文研科多年常态化开展文物珍品、文献资料等的研究 ,先后整理出版了藏传十明文化传世经典丛书·萨迦系列、布达拉宫珍宝馆图录等丛书 ,完成了中华大典·藏文卷之历代达赖喇嘛文集等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019年初 ,布达拉宫数万函古籍文献迎来了总投资达3亿元、规划历时10年的保护利用工程。
012
布达拉宫所藏政府文件年代可追溯至元代 ,主要为中央政府颁发的各种诰敕。这些文献见证着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亲密交往。
在布达拉宫所藏文书档案中 ,清代皇帝诏书17件、敕书250件、上谕21件。这些档案作为遗留性史料 ,充分说明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理。
五世达赖觐见清顺治皇帝的场景 ,被绘制成壁画。文成公主入藏、五世达赖赴京觐见顺治皇帝等重大历史事件 ,都能在布达拉宫的壁画上找到。
在红宫最高殿堂殊胜三界殿 ,供奉着清乾隆皇帝画像。殿内悬挂着用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匾额。自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起 ,以往的达赖喇嘛每年藏历正月初一凌晨都要来此朝拜 ,以此表明他们对皇帝的臣属关系。
圣观音殿门上方悬挂着19世纪后期清朝同治皇帝御书的福田妙果匾额 ,用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
白宫最大殿堂东大殿内 ,设有达赖宝座 ,上方高悬清同治皇帝御书振锡绥疆匾额。布达拉宫的重大活动如达赖坐床典礼、亲政典礼都在此举行。
013
布达拉宫前 ,矗立着两座经历了200多年风雨的高大石碑。碑文镌刻着康熙皇帝派清军驱逐准噶尔扰藏、乾隆皇帝派兵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的功绩。
前者是圣祖仁皇帝御制平定西藏碑文 ,后者是御制十全记。
清政府反击廓尔喀入侵的战争前后持续一年半时间 ,直接动用官兵达13000多名 ,包括汉、蒙古、回、藏、彝、满、纳西、达斡尔、羌、鄂温克、鄂伦春等多个民族 ,彰显了各族人民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边疆安定的坚定意志和巨大贡献。
对此 ,乾隆皇帝感慨万千 ,亲撰十全记勒碑立于布达拉宫前。
1792年 ,清朝中央政府正式颁布实施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共29条 ,对西藏的外事、军事、行政和司法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 ,成为清朝治理西藏的重要依据 ,并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将活佛转世正式纳入国家特定的管理法典之中 ,由中央政府掌握转世灵童继位的批准权。
014
1661年4月 ,德国耶稣会教士约翰·克鲁伯与他的比利时伙伴阿尔伯特·德·奥维尔 ,拿着大清帝国的护照和测绘仪器从北京出发。第二年初 ,他们来到拉萨。
在红山下 ,克鲁伯画了一幅布达拉宫的素描。这几乎是目前唯一能够见到白宫重建完成而红宫尚未开工的布达拉宫外景图。在这幅素描中 ,布达拉宫的规模只占据了红山的上层区域 ,远远小于今日体量。
如今的布达拉宫 ,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 ,主楼高115.703米 ,内有1267间房舍。整座宫殿东西长360余米 ,南北宽140米 ,由红宫、白宫两大部分组成。红宫居中 ,外显13层 ,宫内实际有9层之高。白宫横贯两翼 ,高7层。整个建筑群红白相间 ,群楼重叠。
统一花岗石的墙身 ,木制屋顶及窗檐的外挑起翘设计 ,全部的铜瓦鎏金装饰 ,以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这一切完美配合使整座宫殿显得富丽堂皇。
整个建筑外观涂以红、白、黄、黑四种色彩 ,对比鲜明。四种颜色分别象征着庄严、和平、权势和威严。
015
布达拉宫在建造时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 ,墙基宽而坚固 ,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垄和通风口。殿内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 ,以便于采光和调节空气。
即便在今天看来 ,布达拉宫的建造设计也是十分科学的。
布达拉宫继承了藏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结构 ,又学习和借鉴了汉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也是藏、汉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在红宫修建过程中 ,康熙皇帝特意从内地派了汉、满、蒙古等百余名各族工匠进藏 ,参与布达拉宫这一浩大的扩建工程。除了本地工匠 ,清政府和尼泊尔政府也都派出匠师参与 ,每天的施工者多达7700余人。
整个布达拉宫到1693年基本完工 ,总共历时48年 ,耗资约白银213万两。
016
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法王洞 ,是松赞干布当年的修行洞 ,洞内还有吐蕃时期的遗物 ,如炉灶、石锅、石臼等。顶层的帕巴拉康也叫观音殿 ,门楣上有块大匾 ,上书福田妙果4字 ,为清同治皇帝御笔。
这是吐蕃时期留下的仅有遗存。
现存最早的曲杰查布佛殿 ,1300多年前的壁画至今色泽艳丽。在布达拉宫各个殿堂的墙壁上 ,均绘有壁画及卷轴唐卡和木制刻版 ,其工笔细腻、线条流畅。除了佛像、佛教故事外 ,还有大量反映历史的内容。
布达拉宫内珍藏着8座达赖喇嘛金质灵塔 ,其中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是第一座 ,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座。仅镶包这一灵塔所用的黄金就达119082两之多。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嵌以无数的珍珠、宝石、珊瑚、绿松石等串成的花饰、人物、动物等图案 ,形象栩栩如生。殿内更有一个用20万颗珍珠串成的珍珠曼陀罗。
红宫中的黎玛拉康合金佛像殿 ,被人们称为无价之宝。殿内藏有3700多尊佛像、佛塔 ,全部用多种合金炼制而成 ,因此有了世间绝无仅有的红、黄、绿、白、紫色合金色。作品多出自印度、尼泊尔 ,也有西藏本土炼制 ,堪称佛像和佛塔的精品荟萃。
017
布达拉宫依山而建 ,建筑借助自然地形 ,获得了远超实际体量的观感。青藏高原的宫殿、宗堡、寺院 ,大多依山而建 ,看起来颇为壮观 ,其实可能并没有那么庞大。
位于山南地区的雍布拉康 ,传说是西藏最古老的宫殿 ,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聂赤赞普统治期间 ,也是松赞干布建造布达拉宫之前居住的宫殿。
雍布拉康和布达拉宫一样建在山顶 ,远处看来 ,颇为显眼。其实建筑规模并不庞大 ,看起来醒目 ,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山势的原因。
还有位于阿里地区的古格王国遗址。古格王国由吐蕃王室后裔建立 ,17世纪被拉达克王国灭亡。至今 ,古格王国都城所在的札达县人口还不到1万 ,面积却有2.46万平方公里 ,可以说是极度地广人稀了。
018
目前 ,布达拉宫管理处共有400多名工作人员全天候不间断守护这座古老的宫殿。
天色未亮时 ,宫殿之下 ,穿越千山万水而来的朝拜者们 ,就开始依着顺时针的方向 ,拨转围宫而设的上千个经筒。那些或沧桑或稚嫩、或黝黑或明丽的手 ,虔诚和信仰已经融进了肌底与脉搏 ,前赴后继 ,从这个白天转到另一个白天。
是他们的生生不息 ,让布达拉宫没有黑夜。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 ,布达拉宫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后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特别关心支持下 ,1961年3月 ,布达拉宫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 ,国家累计投入近3亿元对布达拉宫实施了两次大规模维修工程 ,在此之后 ,形成以日修岁修为工作准则持续开展的日常保养维护工作。
2018年3月20日、2019年9月27日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在重要讲话中对布达拉宫和万里长城等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标识予以特别强调。
019
布达拉宫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它象征着什么。
631年 ,松赞干布修建宫殿。100年后 ,宫殿在禁佛运动中被洗劫。9世纪 ,吐蕃解体 ,布达拉宫遭受4次洗劫 ,缩小到只剩几座房子 ,被合并进大昭寺。9世纪中期 ,朗达玛灭佛 ,布达拉宫仅剩的房子被拆去建养猪场。
宋、元、明三代 ,拉萨不是政治中心 ,布达拉宫彻底荒废 ,500年无人问津。
1645年 ,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 ,1648年白宫基本建成。1682年五世达赖圆寂 ,摄政秘不发丧13年。1690年开始修红宫 ,藏族人自己修不了高层建筑上的巨塔 ,向清朝求助。
康熙皇帝耗资300多万两白银 ,动用7000多工匠 ,派汉、满、蒙古等百余名工匠进藏 ,修建红宫。1693年红宫基本完工。
乾隆皇帝援助更多 ,修建三个大庭院。1791年反击廓尔喀入侵 ,派福康安率领汉、蒙古、回、藏、彝、满、纳西、达斡尔、羌、鄂温克、鄂伦春等多民族官兵13000多名保卫西藏 ,同时资助修葺布达拉宫 ,修建城墙、僧官学校 ,将布达拉宫堡垒化。1804年彻底完工。
1914年 ,第一张照片。房子有些破旧。
1989年 ,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维修 ,投资5300万元 ,动用21万人 ,历时5年。1994年竣工 ,同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8年暴雨 ,建筑受损。2002年第二次大修 ,投资1.79亿元 ,历时7年 ,2009年竣工。
2003年成立维修科 ,60名技术人员全年维护。每年小型维修两三百次 ,日常细小修补每天都有。
目前 ,400多名工作人员全天候守护。数万函古籍文献迎来总投资3亿元、规划10年的保护利用工程。
这就是布达拉宫的真实历史。
它不是7世纪一次建成的奇迹 ,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接力工程。从松赞干布初建的小规模宫殿屡遭毁坏 ,到17世纪在清朝鼎力支持下大规模重建 ,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资全面修缮 ,布达拉宫的每一次新生都离不开中央政权的支持。
它象征着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象征着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密切联系 ,象征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史记来源:
维基百科:布达拉宫
百度百科:布达拉宫
道中华:布达拉宫是一座怎样的文化地标
布达拉宫:一期维修5500万元花在了这些地方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文物保护维修——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穿越千年的大修
民族画报:布达拉宫:世界屋脊上的中华文化瑰宝
http://jajdj.com/yiangtiyujieshao/8967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