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一旦开战,单靠解放军难胜,必须动用另一支力量!
都别绕弯子了,台海真要是擦枪走火,这仗到底怎么打?别再问会不会打,而是怎么打。这个问题,连我们北方邻居俄罗斯都替我们操心。他们最近话说得挺直白:单靠解放军常规力量,在西太平洋跟美国那帮盟友硬碰硬,恐怕有点悬。赢,得靠“另一股力量”。
这“另一股力量”究竟是啥?是藏着掖着的黑科技,还是某个关键时刻会站出来的帮手?其实,答案没那么玄乎,它可能就浸透在你每天吃的五谷杂粮里,藏在你身边工厂车间的机器轰鸣里。
棋盘早就换了,对手不止一个
首先得把脑子里的地图刷新一下。很多人一想到台海,脑子里就是渡海登岛的画面。那都是过去时了,放在今天,这盘棋的下法已经完全变了。
真打起来,解放军要面对的,不是孤零零一个台湾,而是一个俄罗斯人给起了个外号叫“蓝盟”的庞大军事机器。这个机器的核心是美国,但它串联了一大帮跟班: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甚至还在琢磨怎么把印度也拉上战车。
这就意味着,一旦风声不对,我们面对的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弧形包围圈,从东北亚的日本海,一路延伸到东南亚的马六甲,再到南太平洋的珊瑚海。这是一张张开的大网。
战场也早就不限于海面、陆地和天空。太空里的卫星是眼睛,深海里的光缆是神经,网络空间的代码是子弹,就连媒体上的新闻都可能变成炮弹。这是一场全维度的立体战争。
我们自己做的兵棋推演,真把冲突推到最高烈度,模拟的场景是解放军要同时吃来自四面八方的十几种不同型号的导弹。同时还要在电磁信号全被干扰的“静默”状态下摸索着指挥作战。
这就把第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桌面上:我们的军队,真的准备好打一场如此复杂的、堪称“最高端”的仗了吗?这不是随便练练就能行的。
“老兵”的肌肉记忆vs“新兵”的智造能力
说到打仗,有个话题挺现实,甚至有点刺耳:实战经验。俄罗斯专家在这个点上说得非常直接,他们承认解放军这些年变化太大,各种先进装备层出不穷,隐身飞机、航空母舰,硬件上是真硬气了。
但他们也指出,解放军缺少一种东西——战争的“肌肉记忆”。那是一种在真实炮火下锤炼出来的本能反应。
美军就是典型的“老兵”。从海湾战争算起,三十多年里他们几乎没消停过,在中东的沙漠里、阿富汗的山沟里、巴尔干的丘陵上,一直在打各种强度的仗。他们的士兵、基层指挥官、整个后勤体系,都在血与火里泡过。
这种持续的实战经历,让他们形成了一套近乎条件反射的反应机制。面对突发情况、复杂战场,他们能更快地做出正确判断和部署。
反观我们的人民军队,上一次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集团作战,那得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了。这之后虽然也执行维和、护航之类的任务,但跟两个工业强国之间那种刺刀见红的全面对抗,完全是两码事。
现代战争是以“秒”甚至“毫秒”为单位的,信息变化快得吓人,战场上的任何一丝犹豫、一点点生疏,都可能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那这个经验上的差距怎么补?
答案可能真不在军营里,而在车间里,在流水线上。这就是中国的另一面——那股让全世界都觉得不可思议的“智造能力”。
平时,这股力量体现在码头堆积如山的集装箱,体现在那些高速运转、造出汽车、手机、家电的生产线。那是一套为和平时期赚钱而生的系统。
可一旦战事警报拉响,这套庞大的工业体系能在极短时间内切换模式。造汽车的总装线,稍微调整就能组装装甲车。生产精密电子元件的工厂,立刻能转去制造导弹的制导系统、无人机的眼睛。
上海、大连那些巨大的造船厂,平时是下水商业巨轮的摇篮,真到需要的时候,它们就能变成航空母舰、大型驱逐舰的“下饺子”专业户。看看最近几年我们下水的那些舰艇速度,全世界都惊掉下巴。
2024年,我们甚至出现了三艘075型两栖攻击舰同时在船坞里建造的景象。这种动员潜力,这种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批量制造装备的能力,就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弥补“实战经验”的不足。
战争打到最后,拼的是消耗,拼的是谁能更快地把损耗补充上去。当对手的库存开始告急,精确制导武器打一件少一件时,我们的工厂却能24小时不眠不休,源源不断地往前线输送“管饱”的装备。
这是一种用“工业韧性”和“制造速度”,去硬生生对冲“实战经验”的战略。是一种不跟你拼谁更会打,而是拼谁更能“造”的打法。
不按你的规矩来:非对称的破局
面对一个在海空领域称霸了几十年,手里握着一堆“老爷机”和新玩具的对手,傻乎乎地去跟他掰手腕,比谁的航母编队更大、谁的战斗机更隐身,并不是最聪明的选择。
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非对称”。说白了,就是不按你的规则来玩。你强在大洋上的航空母舰战斗群,我就研究出能让你那些庞然大物不敢靠近海岸线的武器。你依赖遍布全球的卫星系统作为眼睛和神经,我就想办法让你变成“瞎子”、“聋子”。
这几年,国际上讨论得最多的,就是我们那几款被冠以“明星”光环的装备。比如像东风-17这类高超音速导弹,它的飞行轨迹诡异莫测,末端速度快得惊人,现有的反导系统对它基本没辙。
还有鹰击-21这种反舰弹道导弹,外号直接叫“航母杀手”。这些武器的厉害之处,不在于单件装备本身有多科幻,而在于它们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成本效益比”。
一艘航空母舰造价动辄上百亿美元,加上护航编队、舰载飞机,整个战斗群是个天文数字。可一枚能威胁到它、甚至可能“一发入魂”的导弹,成本可能只是其零头中的零头。
当你的核心、最宝贵的资产随时面临被“以小博大”的巨大风险时,你还敢像以前那样,大摇大摆地开到别人家门口,指着鼻子耀武扬威吗?这种不对等的巨大代价,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战略威慑。
它迫使对手不得不重新评估介入冲突的风险和代价,将战场从对他们有利的远洋,拉回到我们具有主场优势的近海甚至沿岸区域。这就是非对称战略的精髓:用我的长处,去打击你的软肋或者让你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真正的“另一股力量”:来自乌克兰的血泪启示
聊了半天,终于可以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俄罗斯人说的那股“另一股力量”,到底指的是啥?
俄乌冲突,算是给全世界提供了一个极其残酷但清晰的观察窗口。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以为那不就是一场闪电战,俄罗斯军队会像推土机一样过去,很快就结束了。
结果呢?战局的发展完全出乎意料,战争迅速演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国力消耗战、意志力的比拼战。俄罗斯在战场上遭遇的那些挫折和困难,很大程度上倒逼了其国内必须进行全面的社会总动员。
从军工企业24小时连轴转,到后勤保障体系被拉到极限,再到社会层面的各种配合和牺牲。俄罗斯媒体和那些研究战争的专家,正是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得出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结论:
决定一场大国战争最终胜负的,早已不是某一个军种的突击能力有多强,也不是某几件高科技武器有多厉害,而是整个国家机器的战争能力,是整个社会能不能被有效地组织起来、支撑这场战争打下去。
这股“另一股力量”,正是我们这个国家最深厚的底蕴:由14亿人民构成的、深不见底的“综合国力”。
这股力量,体现在数以千万计的退伍军人和预备役人员身上。他们熟悉纪律,掌握基本军事技能,一声令下,就是一支庞大的后备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这股力量,体现在我们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上。看看我们是怎么应对疫情的,怎么应对地震、洪水这些自然灾害的。那种一声令下、全民响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组织效率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战时将直接转化为对前线部队最坚实、最无限的支持。
这股力量,更体现在我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坚实底盘和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上。现代战争打的就是钱,打的就是物资,打的就是后勤的保障能力。我们推行的“双循环”战略,就是在为应对各种极端外部环境做准备,就是要增强经济的抗压能力和自主性。想通过经济封锁、贸易禁运就让中国屈服?那基本是天方夜谭,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当俄罗斯媒体说解放军需要“另一股力量”时,他们真正看到的,正是中国能够把整个国家、整个社会作为一盘大棋来统筹谋划、来动员支撑的那种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大国博弈最终能亮出的底牌,是任何兵棋推演都无法完全量化、最强大的战略威慑。
http://jajdj.com/yiangtiyujieshao/79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