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敢用周佛海,毛人凤却要清理他的原因找到了:作为领导,这三点用人哲学截然不同

戴笠死后,毛人凤接掌军统大权,第一件事就是清理那些“不干净”的手下。

周佛海这个中共一大代表,后来当了汉奸,竟然还能被戴笠当宝贝用。

吴敬中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回来就当了叛徒,照样能在戴笠手下当到区长。

可到了毛人凤这里,这些人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同样是特务头子,为啥两人的用人标准差这么远?

01

说起军统这摊子事,就得从戴笠说起。这个浙江江山的农家子弟,靠着一身狠劲和过人的眼力,硬是在乱世里闯出了名堂。

戴笠用人有个特点,就是不拘一格。管你出身如何,背景怎样,只要有本事能干活,他都敢用。这话听起来挺开明,可实际操作起来,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拿周佛海来说吧。这人的履历简直就是个传奇。1921年,他可是中共一大的代表之一,算得上党的创始人。可后来脱党了,又投靠了蒋介石。抗战一打响,这家伙又跟着汪精卫跑到南京当汉奸。

按理说,这样的人应该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才对。可戴笠偏偏看中了他。

1943年,正值抗战相持阶段,戴笠为获取汪伪政权内部核心情报,推行“曲线救国”策略,派人策反周佛海。从此,周佛海名义上还是汪伪政权的财政部长,实际上却在为军统提供情报。

这事要是放在别人那里,估计早就被骂死了。可戴笠就是有这个魄力,敢用这种人。他的逻辑很简单:能给我提供有价值情报的,就是好手下。

02

吴敬中的事更说明问题。这个湖北黄陂人,早年也是满腔热血的革命青年,还被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可回国后,经不住邓文仪开出的中校军衔诱惑,就叛变了。

沈醉在回忆录里写过,吴敬中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叛徒,还出卖过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中共地下党员徐冰(邢西萍)。按说这种人应该人人唾弃,可戴笠偏偏重用他。

先是让他在军统临澧特训班当教官,后来又派他去当西北区区长、东北区区长。这些可都是军统的封疆大吏,手底下管着一大片地盘。

戴笠为啥敢这么用他?还是那句话,能力强就行。吴敬中虽然人品有问题,可特工技术确实过硬,而且很会搞钱。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能给组织弄到经费,那就是大功臣。

03

戴笠的用人哲学可以总结成一句话:能者上,庸者下。管你是叛徒还是汉奸,只要有用,就是好干部。这种做法虽然实用,但也埋下了不少隐患。

毛人凤跟戴笠就不一样了。这个同样来自浙江江山的特务头子,从小就跟戴笠是同学,后来一路跟着戴笠混。可他的用人观念,跟戴笠有着天壤之别。

毛人凤最看重的是出身和忠诚。在他眼里,同乡就是最可靠的,哪怕能力差点也没关系。至于那些叛徒出身的,不管多有本事,都不是自己人。

沈醉就亲身体验过毛人凤的这种态度。他的姐夫余乐醒也是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的,跟吴敬中算是老同学。可在毛人凤手下,余乐醒就没有好日子过。

据沈醉回忆,毛人凤曾指示,保密局撤离大陆的时候,叛徒出身的人员一个都不许带走,就让他们留下来“潜伏”。这话说得很明白,就是要这些人去送死。

04

1946年戴笠飞机失事后,毛人凤很快就掌握了军统(随后改组为保密局)的大权。他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内部。

那些戴笠时代的老人,日子开始变得不好过了。特别是那些出身有问题的,更是成了重点清理对象。

吴敬中算是比较机灵的,感觉到风向不对,赶紧想办法脱身。1949年,他从天津坐飞机逃到南京,结果一下飞机就被毛人凤抓了。

要不是蒋经国出面保他,吴敬中估计就完蛋了。可即便这样,他也没能继续在军统系统里混下去,只能脱了军装去经商。

毛人凤的态度很明确:这种叛徒出身的人,不配穿军统的制服。

05

毛人凤和戴笠的用人差异,其实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也对应着不同的时代需求。

戴笠是实用主义者,他要的是结果。只要你能给我办成事,其他的都可以往后放。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能快速集结各种人才,坏处是队伍不纯,容易出问题。这在抗战时期外敌当前、急需人才的背景下是有效的。

毛人凤是更注重组织纯洁性的人,他要的是忠诚。在他看来,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是内部团结,是绝对的忠诚。哪怕效率低点,也不能用那些靠不住的人。这在他上台时的内战时期,重心转向防共肃奸的背景下,有一定逻辑。

可问题是,毛人凤的这套做法,在实际执行中出了大问题。

他过分强调出身和同乡关系,结果让很多有能力的人靠边站,一些平庸的同乡反而得到重用。这种做法直接影响了军统的战斗力。

更要命的是,毛人凤的小圈子意识。他重用的多是浙江江山的老乡,容易形成派系。这些人有时互相包庇,排斥外人,对军统的组织风气产生了负面影响。

周佛海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这个人在戴笠手下的时候,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供的汪伪政权内部情报,对抗战胜利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可到了毛人凤这里,就完全被边缘化了。

1947年,蒋介石原本想特赦周佛海的死刑,改为无期徒刑(周佛海于1948年病死于狱中),但毛人凤对此持反对态度,认为这种汉奸不值得宽恕。

吴敬中的遭遇也差不多。虽然蒋经国保了他一命,可在毛人凤的打压下,他再也没能在军统系统里发挥作用。这些有经验的老特务,就这样被闲置了。

06

毛人凤的用人问题,最终反映在了军统(保密局)的整体表现上。

在解放战争期间,军统的情报工作效能相比抗战时期有所下降。不少重要情报未能及时获取,对战局的判断也时有失误。这跟毛人凤的人事政策有很大关系。

他把那些有经验、有能力但出身有疑点的老手边缘化或清理掉,换上了一批更强调忠诚而非绝对业务能力的人。结果就是整个组织的专业能力受到削弱。

更讽刺的是,毛人凤最信任的那些同乡,后来也并非全部可靠。1949年撤退到台湾后,他和蒋经国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保密局被改组,毛人凤虽然名义上还是局长,可实权早已被架空。

1956年,毛人凤在郁郁寡欢中病逝。这个曾经掌握国民党最重要情报机关的人物,最后的结局可以说是相当凄凉。

反观戴笠,虽然1946年就死了,可他建立起来的那套体系和工作方法,至今仍是历史学者研究的对象。他的用人理念虽有争议,但在其特定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实效性,确实值得探讨。

07

说到底,戴笠和毛人凤的差异,深刻反映了抗战与内战两个不同历史阶段对情报工作的不同需求。

戴笠面对的是外敌入侵、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在这种情况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效率优先是首要选择。因此他敢于启用周佛海、吴敬中这类有复杂背景但有能力的人。

毛人凤面对的是内部政权斗争、你死我活的内战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的纯洁性、成员的绝对忠诚确实被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但他的局限在于,在执行中过于强调地缘血缘关系,未能很好地平衡忠诚与能力的关系。

这个历史教训放在组织管理史上亦有启示。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管理智慧,不可一概而论。但无论如何,完全忽视专业能力和贡献的绝对化倾向,往往最终会损害组织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毛人凤晚期的处境,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这一点。

史实来源:

《戴笠与抗战》(台湾“国史馆”解密档案,2011年)——证实戴笠战时情报策略及周佛海1943年被策反。

沈醉《军统内幕》、《我这三十年》(文史资料出版社)——关于吴敬中经历、毛人凤对叛徒出身人员态度及军统内部情况的第一手回忆。

《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金雄白著,香港春秋杂志社)——周佛海在汪伪政权中的活动记录。

中央文献出版社《国民党军统局史料汇编》——戴笠、毛人凤职务任免及军统/保密局沿革的官方档案记录。

《毛人凤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毛人凤生平、接掌保密局后人事政策及晚年境遇。

相关人物传记及年谱(如《徐冰传》)——用于交叉验证吴敬中出卖徐冰等史实细节。

http://jajdj.com/yiangtiyujieshao/652837.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