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携手巴基斯坦签战略互防协议,中东局势因盟核威慑与多方博弈风云再起

利雅得初秋的夜风并不凉,灯火映着金顶。9月17日,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与巴基斯坦总理谢赫巴兹·谢里夫在此落笔签下了一个明确到不能再明确的字眼——战略互防协议SMDA:对一方的攻击,即对双方的攻击。对中东读者来说,这种措辞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冷战时代的北约条款人人会背;陌生,是因为阿拉伯世界素来同盟易散、各顾各的家计。如今这纸约定,不只写了联合演习与情报共享,还把两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旧账”理顺了——那时巴基斯坦就曾派兵替沙特守边防,如今终于以正式军事同盟的方式,给了这段八十年的交情一个硬核外壳。

同盟背后,是核威慑的影子在沙海上移动。巴基斯坦是穆斯林世界唯一有核武器的国家。它的外交部仍旧用“兄弟情谊”“共同利益”这样温和的词,但外界读出的潜台词清清楚楚:这枚核伞在地理上没有移动,却在政治上挪到了沙特头顶。习惯于以空军优势先声夺人的以色列不得不盘算,面对一个拥有核后盾的对手的盟友,代价将如何加码。

红线与反弹的节奏,在9月9日提前响了第一记锣。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多哈,击杀一名哈马斯头目,同时造成六名平民死亡。卡塔尔“气炸”,阿拉伯国家相继发声抗议。尴尬之处在于,沙特与以色列此前正缓步推进“正常化”的谈判,可空袭像一记重槌,砸在了海湾共识可能形成的缝隙上。沙特不能不顾阿拉伯街头的观感,巴基斯坦更不会在伊以冲突中扮演旁观者。它与伊朗关系历来不差,长期支持伊朗重建导弹能力;而在6月13日以色列空袭伊朗核设施后,伊朗以导弹雨回敬,双方你来我往十二日,美国也下场投掷钻地弹,等于在波斯湾上空重新划出一条可见的火线。逊尼派国家由此警铃大作——若今天是伊朗,明天会不会轮到他们?

把视角挪回到耶路撒冷,另一场不见硝烟的攻防,同样在九月拉开帷幕。9月15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耶路撒冷会见美国州议员代表团时,将矛头对准中国与卡塔尔,指称两国“带头搞信息围攻”,通过TikTok等平台的机器人账号与付费广告,强推反以叙事,意在孤立以色列,还把这套“信息战”同伊朗支持的网络联动暗暗系在一起。以色列情报系统确曾报告社交媒体上反以内容激增,但“谁在幕后”从来是个绕不开的罗生门。当天,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即回应,称之为“彻头彻尾的假话”,指出此言对中以关系有害无益,表示深切关切与强烈反对。外交部先前的立场也没有变:支持“两国方案”,推动停火谈判,不介入宣传战。

社交平台上的轻点与滑动,难以用火力与弹药统计,但对政权的压力却真切。内塔尼亚胡知道这一点——他也懂如何把外部压力翻译为内部动员。过去的一年里,以色列雇佣公关公司参与国际舆情操作早不是秘密。平台生态里“草根声浪”的自组织,远比任何国家算法更难消化。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学者当场反驳以色列外交官的视频在全球年轻人中疯传,正说明了“兵不血刃,先夺其心”的另一层意味:话语权并不完全听命于政府。

战场与舆论的交错,压得以色列经济也喘不过气。自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以来,战事在加沙与黎巴嫩南部拉锯近两年。人员伤亡不断攀升,国际舆论已从犹疑转向批评,欧盟在9月18日会议上通过提案,拟对以色列出口加征关税,覆盖37%的贸易额,规模上百亿欧元,并点名制裁以色列政府中的部分极端派与暴力定居者。对一个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体而言,这等于拧紧了“现金流”的阀门。内塔尼亚胡本人也承认经济上“被孤立”,提出要发展本土军工产业,走“超级斯巴达”的自力更生之路。斯巴达是古希腊的军国化象征,现代国家把它当作隐喻,多半意味着牺牲消费与创新,把资源倾斜进安全机器。但历史常常提醒人:“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个社会若把肌肉练到极致,心肺是否还能承受,难以回避。

同一个九月,一纸同盟在利雅得签下,另一纸关税在布鲁塞尔递出,这两张纸的叠影,逼出的是以色列政治与战略的双重压力。内塔尼亚胡的政治账也不好算:战争迟迟未能彻底消灭哈马斯,街头的抗议声起落不止,旧日的腐败案仍缠身。七月他遭遇刺杀企图未遂,安保升级,民调却在下探。对外甩出“信息围攻”的指控,短期能转移注意力,稳住利库德党的强硬票仓,但中长期很难倒转朋友与市场离开的趋势。

SMDA的历史定位并不只是“联盟+1”。阿拉伯世界在过去几次中东战争里输在不齐心:埃及被美国拉出队列后,“统一战线”名存实亡。如今,在以色列与伊朗的火力互击后,海湾的恐惧开始超过分歧。沙特带头,巴基斯坦入场,既是给逊尼派营地加上一把“核锁”,也是一种跨派别的现实主义示范——当核威慑的符号出现,什叶派的伊朗与逊尼派的沙特反而有了彼此制衡以外的共识空间。以色列拥有技术与空军,但地小人少的先天劣势,决定它输不起一次,而“对手们输得起”的心理账本,正在被新的同盟重写。

别忘了南亚的因子。巴基斯坦与印度的世仇历久弥新,“6比0的战绩不是吹的”这句江湖口号,虽带揶揄,却勾勒出地区对抗的常态。如今巴基斯坦把核威慑的边界间接延伸至沙特,印度自然紧张——它在中东的投资需要更多防火墙。大国影子也在沙漠与洋面上交换位置。美国此前想以民用核技术为筹码,推动沙特与以色列“和好”,却因谈判卡壳而停摆;沙特转而牵手巴基斯坦,等于在用脚投票,宣示“靠美国不如靠自己”。而巴基斯坦背后,中国的因素不可忽视。中巴经济走廊这些年的铺设,已然把基础设施与供应链的触角伸向阿拉伯海。SMDA并非写着中国的名字,却把中国的影响力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带入了海湾棋盘。

信息战争的攻守之外,还有制度与工具的较量。欧盟对第三国的关税与制裁,往往通过委员会提案、成员国表决、法律文本生效的流程推进,既繁琐又稳健;而“互防条约”这种国际承诺,则是把政治意志写成安全契约。两者一软一硬,却都指向同一个现实:以色列的周边与远方,同时在收紧。社交媒体的涨落像潮水,今天的视频可以毁掉明天的叙事工程;而贸易壁垒与军事同盟,是在沙滩上打桩,把水位固定在一个更不利于以色列的位置。

回身看内塔尼亚胡的言行,像一道多解方程。他选择把矛头对准中国与卡塔尔,逻辑上有内在一贯:把国际舆论的逆风解释为“敌对力量操作”,能迅速凝聚支持者,也能在与美国的沟通中制造“共同威胁”的叙事便利。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当天的反制,让这条叙事线索在出厂即被折断。更要命的是,TikTok上反以内容的“声浪”与其说来自某个国家,不如说源于两年战火撕裂的日常影像——人们在屏幕上反复看到废墟与哭泣,政治就已经被裹挟进情感。以色列自己的公关公司可以加码,但无法完全覆盖这种情绪传播。

战场上的拉锯还在继续。加沙与黎巴嫩南部的推进与反推进,既消耗兵员,也消耗耐心。经济上的孤立感,被欧盟的提案具体化,被2025年上半年5%的经济收缩数据量化。内塔尼亚胡提出“超级斯巴达”,既是对困境的硬扛,也是一种无奈——当外部供应链与资本渠道变窄,只能向内挖掘。斯巴达的故事也有:过度的军备化会榨干社会的活力,这一点,即便以色列的技术优势与创新传统突出,也不能轻视。

九月之后的中东,更像多米诺骨牌顺着两条线倾斜:一条是话语与舆情,一条是联盟与威慑。SMDA把巴基斯坦的核影子拉到阿拉伯半岛边上;布鲁塞尔的关税把特拉维夫的出口推向更窄的门;多哈的空袭让海湾的谈判倒退;耶路撒冷的指责让北京的抗议浮出水面。每一块骨牌都不孤立,它们互相撞击,扩散成更大的动能。

历史写手爱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从这个秋天往回看两年,内塔尼亚胡的每一步,似乎都在加快这种“伏”的显形。把中国拖进舆论战的指责,短期可以解释困境;但当巴基斯坦签下SMDA、当欧盟举起关税、当阿拉伯街头的怒火与年轻人的视频连接,当美国的筹码失灵、印度的焦虑上扬,这些更大的力量把以色列推向一个新的坐标轴。以色列的孤立,并非别人强加,它更像是多重因果在历史当口的叠加效应。人们往往在多年后才会明白,哪一纸条约、哪一次空袭,才是真正的转折。就像这一次,巴基斯坦那一笔,在历史页边空白处突然加粗,令人难以忽视。

http://jajdj.com/yiangtiyujieshao/609805.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