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大阅兵“五常”无法齐聚?西方国家大部分缺席,连个代表都不派?
九月的北京本可以成为全球共叙二战记忆的中心舞台,然而美英法三国却连一名象征性代表都未派出。
这一缺席究竟只是外交日程的巧合,还是一次有意为之的价值宣示,直接戳中了东西方叙事的敏感神经。
当三张空椅子在天安门对面一字排开,它们所传递的沉默信号,比任何导弹轰鸣都更具穿透力。
我注意到西方媒体把焦点锁在DF-41的射程,却刻意淡化东方战场牺牲的数字,这种选择性失明本身就暴露了叙事权的焦虑。
如果历史可以被剪辑,那么缺席便是一种主动剪辑,它把中国的纪念仪式剪成了“单边秀场”。
然而真正值得追问的是,缺席者究竟在怕什么,是怕镜头里出现与普京同框的尴尬,还是怕自己的版本被挑战。
在华盛顿看来,任何让北京获得话语加分的场合都必须降格处理,这一逻辑在近年已成惯例。
伦敦与巴黎的同步跟进,则更像欧盟内部的政治避险,他们不愿在乌克兰议题上给国内舆论任何口实。
于是“行程冲突”成了最体面的托词,仿佛外交官的日程表突然集体失灵,这种默契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我倾向认为,这是一次精心计算的集体回避,目的是在东方叙事尚未完全成型前,先行抽掉其国际合法性。
把视角拉回现场,49国的到来并未让缺席者显得孤立,反而让他们的空位成为镜头里最刺眼的留白。
普京的四天行程与能源大单同时落地,说明莫斯科并不在意西方如何解读,它需要的是可触摸的战略合作。
塞尔维亚总统把咖啡外交搬进北京胡同,斯洛伐克总理带伤推销核电站,都在用行动投票。
这些国家的姿态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历史记忆可以转化为现实红利,而西方正主动让渡这种红利。
北京对此保持了罕见的克制,发言人只用一句“向英雄致敬”就把所有交易味挡在门外。
这种回应看似平淡,却把议题牢牢锁在“纪念”而非“站队”上,避免了西方预设的陷阱。
反观美国政客把出席与否和稀土出口挂钩,这种交易式外交暴露了工具理性对历史叙事的侵蚀。
当历史记忆被放进关税清单,它就不再是共同遗产,而成了可议价的筹码,这恰恰是东方语境无法接受的。
更深层的冲突在于,东方战场在欧美教科书里长期被边缘化,以至于许多年轻人不知道中国伤亡超过3500万。
北京想借阅兵把这段记忆拉回中心,西方却担心此举动摇“诺曼底叙事”的唯一正当性。
因此缺席不仅是对仪式的否定,更是对叙事框架的防守,它要让东方记忆继续停留在脚注里。
我在东欧看到更激进的改写,波兰把苏军写成占领者,爱沙尼亚直播拆纪念碑,拉脱维亚熔毁雕像。
这些动作与北京的诉求形成镜像:一边试图恢复被遗忘的章节,一边则试图删除已被记录的章节。
两种方向看似相反,实则都在争夺同一样东西——定义战争正义的权力。
当课本里的句子被改写,当广场上的雕像被移除,历史就不再是共同记忆,而成为政治工程。
西方集体缺席与东欧集体改写,共同构成了一道无形的墙,把东方经验隔绝在“主流记忆”之外。
然而墙外仍有声音,49国代表的到场说明这道墙并非密不透风,缺口正在扩大。
我把目光投向观礼台上的老兵方阵,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缺席者最有力的反驳。
这些平均年龄超过九十岁的身影,比任何导弹都更能证明战争曾真实发生在亚洲土地。
西方镜头却把他们剪成背景,仿佛这些皱纹与勋章只是阅兵的花边,这种剪辑术正是叙事权的核心技术。
令人玩味的是,中国媒体并未对等回敬,反而大量引用欧美二战影像,试图在对话中寻找重叠。
这种不对称的开放姿态,与西方的封闭缺席形成鲜明对照,也暗示了未来话语权争夺的走向。
历史不会自动成为共识,它需要被不断讲述、不断校正,更需要被不同主体共同承认。
缺席可以制造一时的沉默,却无法阻止记忆在缺席的空白处继续生长。
当北京把阅兵定义为致敬而非炫耀,它实际上在邀请缺席者回到对话桌,只是对方暂时选择了耳塞。
耳塞终究不能隔绝声音,尤其当经济、能源、安全的现实议题不断把各国拉回东方现场。
我相信,未来的纪念仪式仍会出现空椅子,但椅子上方悬着的问号会越来越大,直到无法回避。
因为历史解释权不仅关乎过去,也关乎当下国际秩序的合法性来源。
谁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谁就在谈判桌上拥有更厚的道德资本。
西方此次缺席或许能保住短期政治正确,却可能输掉长期叙事红利。
毕竟,当塞尔维亚、斯洛伐克这样的中等国家开始用五天行程押注北京,风向已在悄然转移。
我并不认为东方叙事会因此一夜翻盘,但它的可见度已因三张空椅子而被意外放大。
缺席者的本意是边缘化,却促成了被边缘者的中心化,这是历史反讽的常态。
下一步的关键,在于中国能否把一次仪式的热度转化为持续的知识生产与公共教育。
只有把老兵的记忆写进更多语种的教材,把东方战场的档案数字化并向全球开放,缺席者的沉默才会真正被击破。
否则,下一次阅兵仍会重复同样的空椅子,同样的尴尬剪辑,同样的叙事僵局。
我期待看到北京设立一个国际二战研究中心,邀请包括缺席国在内的学者共同整理档案。
当研究本身成为外交,缺席就不再是立场,而是机会成本。
到那一天,空椅子或许仍在,但坐上去的人可能换成了曾选择回避的子孙。
因为记忆不会消失,只会等待更有勇气的世代来认领。
阅兵的导弹已收回发射筒,老兵的军礼已放下,但历史的回声还在广场上空盘旋。
它提醒每一个走过长安街的人:缺席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次对话的起点。
真正的胜利,不是让所有人都到场鼓掌,而是让缺席者找不到继续沉默的理由。
当那一天到来,九月的北京将不再需要证明什么,因为记忆本身已足够有力。
而三张空椅子,会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标签上写着:曾经有人选择回避,但历史没有。
这,才是阅兵留下的最深印记,也是我对缺席事件最冷静的判断。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http://jajdj.com/yiangtiyujieshao/390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