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教授没必要把学习工作四十年的北京贬得一无是处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金汕说

最近姚洋教授因为一段视频火了,至少让我这种孤陋寡闻的草民因此知道了姚教授。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开门见山的结论:“我从来没有爱上北京这座城市。”

这个5分钟的视频已经有几万人观看,姚教授这次真过了把瘾。说实在的,看履历姚教授的论文和著作获奖不少,恕我偏颇,毕竟是在学术象牙塔里高高在上。有的人的经济学著作等身,对经济的实际贡献还够不到小岗村的脚趾头(不是指姚教授)。

说北京好的文章和视频不太受人关注,但把北京说得一钱不值的文章和视频很受欢迎,制作的人也有形形色色的心理。记得半年前有个类似“文学中年”也做了一段视频,也和姚教授一样把北京狂扁一顿,把上海捧得天花乱坠,我承认上海是中国城市的样板,但绝不承认北京是中国城市的反面教员。后来这位中年人在结尾说,其实他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一直没想得到北京户口,那他何苦给自己带来诸多不便呢?其饱含抱怨的心理跃然脸上。

姚教授不同于30多年没有北京户口的中年打工人,姚教授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如此显赫的头衔很多人居然不知道,比起敢于直面评判中国经济的张维迎、向松祚等学者,姚教授大众的知名度要小很多。如果让我提建议,姚教授应该多做他们那样敢于针砭时弊的视频而不做把自己生活四十多年的城市贬得一无是处的视频。

姚教授视频的心理因素很清楚,他退休要到上海一所大学担任领导和博导。这些年上海很多大学对准了北京名校尤其是北大清华有影响力的教授,在他们退休前便安排好发挥余热的岗位(也和北大清华愿意给年轻人机会有关)。到了退休年龄还能有地方行政学术通吃,是很多教授心里期盼的,其前提当然要有学术的硬实力。但是姚教授借此抱怨不喜欢北京这个城市就有点装了,学习了培养了贡献了并生活了四十年的城市如此不堪为什么不早点离开?很像一些出国生活的人要埋汰一下多年生活的地方一样。姚教授真没必要先搞个贬低原来的地方大肆讴歌接纳自己的新地方,这种因兴奋感激过度映射的心理其实谁都看得出来。

姚教授对北京的不屑是全方位的,声言从来没有爱上北京,那你就不应该考到北京大学来啊,尤其一呆四十多年真让您受了大罪!接着抱怨离家最近的地铁也得走不短的路,其实西单、东单地铁附近都有很多居民楼,您挣那么多钱完全可以去那里买一套,走三分钟就到地铁的楼盘有的是,北京地铁也不会追着您的家去建啊。又说上海地铁附近的建筑很多街景,不像北京,可北京地铁口不乏北海、天坛、雍和宫这样的景色啊,这样的景色差吗?又说在北京生活必须开车,大概姚教授不喜欢坐北京的公交吧?我体会北京公交不仅四通八达,而且间隔时间短,尤其地铁上海十几块钱都不稀奇,北京地铁坚持低价方便工薪阶层。可不像姚教授说的去哪里必须开车。

姚教授还说不喜欢北京的建筑,大而无当,追求宏伟不把人当回事,到了T3航站楼觉得人很渺小。你到了洛杉矶、东京航站楼难道有顶天立地的感觉了?还说带外国人去故宫想跪下,那是老外的自由,爱跪不跪,犯不上替他的感觉鸣冤。又分析古代去故宫的老外坐着马车很累所以也累得要跪下,一顿嘲讽,那古罗马建成的时候就可以开汽车去参观吗?还居高临下地说非常不喜欢北京人,很多人都是感情用事缺乏理性思考,好像你是站在北京人之上的思想贵族?还说南方城市干部如何优秀北方城市干部保守,仿佛是中组部对地区干部考核后的结论,这都属于信口开河,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姚教授的落脚点又大大歌颂上海一番,我依然承认上海很优秀,但别为了自己的兴奋拉上另一个城市垫背。

好在北京城很大气,因为姚教授和这座伟大的城市比较起来真的很渺小。

我想起毛泽东(不评价他的其它方面)在1936年对斯诺回忆北京:“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条件很可怜……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一间小屋子里住八个人。我们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时候,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肯定比姚教授在北京困苦多了,但他没有因此而厌恶北京,反而在取得政权后定都北京。

鲁迅在北京几年始终以“异乡人”自居,无论受政治迫害还是周家兄弟失和,都不会是愉快的。但晚年他在上海写给友人的信中,仍深情地称北京有“许多可怀念的”。

而姚洋教授对北京的火气太大了,赶快消消气,把您眼中一钱不值的北京尽快忘掉。

http://jajdj.com/yiangtiyujieshao/239239.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