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同步寻觅中国,快速采购相似物品,揭示中国军事潜能再度显现
2024年8月,《德国之声》的一篇报道再一次揭示了中国在军事方面的实力,让很多人都看明白了。
这篇叫《欧洲军工业依赖中国产硝化棉的困境》的报道里提到,为了给正在战火中挣扎的乌克兰提供弹药补给,同时也弥补自己弹药库存的不足,欧盟打算把北约主要口径弹药的年产量提升到150万发,但实际上这个目标差距挺大。
除了弹药产能不足,欧洲还少一样关键的东西——用来生产火药的主要原材料硝化棉。
硝化棉对军事工业来说,简直算得上是命根子。为了赢得战场上的胜利,俄罗斯曾花了不少钱从中国购买这个东西,美方为了给乌克兰提供支援,也曾通过中间商买过硝化棉。
那么,硝化棉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它能大量制造起来又意味着啥呢?
何为硝化棉?
懂高中化学的都知道,教材里有一个演示:空气被压缩的时候,里面的能量会增加。
想做好这个实验,关键还是得挑对燃烧剂。经过别人的实践总结,发现用硝化棉当燃烧剂效果最棒,所以说,硝化棉也能作为火药的燃烧剂用。
硝化棉,也叫硝化纤维素,是通过纤维素中的部分羟基与硝酸反应产生的醋化产物,是一种纤维素的衍生材料。
从外观来看,大家都管硝化棉叫黄白色的固体,熔点大概在160°C到170℃之间。
制作的时候,硝化棉一般是用棉绒纤维和木浆这些纤维材料,放到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里反应制成的。
棉绒纤维就是咱们生活中常见的棉花,浓硝酸的密度大概是1.4gcm³,而浓硫酸的密度则是1.84gcm³。这两种酸的体积比例通常是1比2。
在制备过程中,要用温度计轻轻搅拌,如果混合酸的温度超过30℃,就得进行冷却,避免溅出来。
接下来,把泡好的脱脂棉放入混合酸里,用玻璃棒不停地上下搅动,一边搅拌一边注意测量温度。
得提醒一句,温度不能超过30℃。当温度降到30℃以下时,需要对小烧瓶进行加热,保持温度在大约30摄氏度左右,否则生产出来的硝化棉可能达不到合格标准。
这一步差不多得花上十分钟左右,等到时间一到,脱脂棉也就变成硝化棉了。
把硝化棉从量器里拿出来,放到玻璃缸里用水冲洗几遍,然后再让它在流动的水里不断冲洗,直到里面的酸液都洗干净为止。
接下来,用石蕊试纸检测一下,看看硝化棉有没有酸性。如果蓝色石蕊变成红色,就得再冲洗,直到试纸不再变色为止。
最后一步是把硝化棉烘干,要是不着急用的话,可以用“阴干”的方式,把冲洗过的硝化棉晾一晾。
要是赶时间的话,就用烘干的办法,把沸水倒进热水袋,然后把硝化棉放在热水袋上面。
烘干完毕后,把彻底干透的硝化棉放进干燥箱里头,留着备用。
这就是实验室里常用的硝化棉制造方式,工厂里的做法大都差不多。得强调,硝化棉在常温下会慢慢分解,还会放出一些热量,可不能忽视。
尤其是在40℃以上,硝化棉分解的速度会明显变快。这时候,如果它分解出来的热量没能及时散掉,温度就会迅速往上窜。
一旦温度升到180℃,硝化棉就会自己着火,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存放硝化棉时,通常会加点乙醇,用来帮忙吸收热量。
在历史上,最早把硝化棉当作火药的是普鲁士军队的少校E·舒尔茨。
1860年,舒尔茨从生活实际中汲取灵感,把硝化棉用作了步枪和炮弹的炸药。
紧接着,硝化棉开始在军工行业里得到广泛运用。
目前,全球最大的硝化棉生产企业就在南京化工园那边。
在2008年,法国的BNC公司和台湾的台硝集团合伙在南京成立了南京中硝化工有限公司,年产能力达1.5万吨硝化棉。
至于这两家公司为何要到中国设厂,关键还是因为资本在追求最大化的利润。
在中国建厂,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低,另一方面是税收优惠力度大,这两个独特的优势让这两家公司大大降低了开支,才会吸引它们在南京安了家。
再者,硝化棉的不太稳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在法国建厂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这也算是一大影响因素,促使他们选择来到中国投资。
欧洲许多工业企业纷纷选择来华投资,这其实是从工业资本主义逐渐过渡到金融资本主义的一个表现。
这样的局面导致欧洲和美国的工业竞争力不断削弱,而乌克兰危机的爆发,恰好把这一结果摆在了大家面前,让人一目了然。
早在2024年2月2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参加盟国聚会时坦率地说:“我们都知道得面对一些零件短缺的现实,特别是火药这块。”
火药嘛,就是用来推动炮弹飞出去几十公里的关键物资,比如交给乌克兰用的北约标准155毫米炮弹,其中的核心成分硝化棉可少不了。
德国的弹药专家霍契尔曾提过:“高爆弹结构挺简单,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钢盔、高爆主药和在撞击时起爆的雷管。用来制作火药的硝化棉,大部分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霍契尔还漏了一句,硝化棉里的棉花,主要来自新疆。可欧洲那帮爷们以前可是污蔑“新疆棉花”,说不用“新疆棉花”呢。
要是现在从中国进口硝化棉,岂不是自己跟自己掰手腕嘛?再说中国搞出了全球七成的硝化棉,也能看出中国的战斗力有多厉害,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
战争潜力
“战争潜力”就是说一个国家在未来能动用的军事力量和资源,总体评估其进行战争的能力和可能性,比如兵力、科技水平、经济基础、战略布局啥的。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看的明白的,需要从多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
在军事圈里,这么定义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把那些能够形成作战能力的力量集成到一起,比如说中国军民一体化的工业体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的战争潜力。
老话常说,一响炮就是万两金,打仗呢,主要靠的还是参战国的工业生产实力。
这方面啊,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起头,中国就稳稳地领跑,变成了工业实力最牛,工业产值最高的国家。
到了2023年,中国的工业产值达到了12.6万亿美元,全年的用电量是92241亿千瓦时,差不多占了全球的一半,多达60%;汽车总产量2800万辆,占了全球的四分之一,25%;机床产量95.5万台,也占了全球的38%。
一个接一个的数字,无不体现出作为全球第一工业大国的雄厚实力。
目前,咱们中国不仅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还拥有全球最大的造船厂。
除了造船行业之外,几乎所有的制造业都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虽然在一些高端、尖端的科技领域还没有完全掌握核心技术,不过中国已经进入第二梯队,而且还在不断追赶中。
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关键的一个数据就是国防预算的投入金额。
到了2024年,中国的国防支出大约是16655.4亿人民币,大概相当于2313.52亿美元。而美国的军费呢,达到8860亿美元,比中国高出了四倍。
虽然看着数字差距挺大,但要考虑到购买力和军队腐败的因素,说实话,两边的差距其实也没多大。
拥有工业生产能力只是起点中的起点,把这么强大的工业能力用在军事方面,才是真的关键。学者们通常把这个过程叫做“军民融合”。
打赢战争靠的是军队的胜利,而人民群众则是最坚实的后盾,这是我党在长时间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基于这个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央才提出了“军民融合”这样的发展战略。
只要政府控制了国内所有可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推动军民融合就变得容易多了。说到军民融合的事,记得2016年3月25日,中央开过次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
到了一年以后,中央还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把“军民融合”摆到了战略高度。想了解更多的话,不妨查查一下,这个委员会的主任是谁担任的。
根据各种数据的分析,一些研究机构也进行了粗略的测算,结果显示中国的军事潜能相当强大,甚至已经具备了单凭一国之力抗衡整个欧洲的水平。
拿工业里最基础的钢铁产能来说吧,中国的产能已经突破了10亿吨,而俄罗斯和美国这边呢,只有大概8000万吨到9000万吨左右。
雄厚的实力,确保中国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拥有充足的生产能力。
别提战时状态啦,即使是和平时期,中国的军工生产实力也是相当震撼,完全够让人震惊。
像2024年歼16和歼10C战斗机的产量还能保持在40到60架左右,而“牛夫人”歼20的产量也能突破100架,已经位列全球第二款年产超过百架的第五代战机。
关于海军舰船,网络上用“下饺子”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中国造船实力的快速增长。
过去十年里,中国海军新下水的主战舰艇总吨位超过80万吨,而每年建造的船只总排水量都在4000万吨左右。在这其中,军舰占比还不到百分之一。
要是战争一旦爆发,按照45%的转产率,中国一年能造出大概258万吨的船舶(以排水量算的话)。要是能到60%的效率,那就差不多可以达到345万吨。
再一个就是核弹的制造能耐啦。如今,中国在西北地区的三线建设了不少实打实的核武器研究和开发基地。
这些地方都挺有名的,包括新疆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基地、青海海晏的核武器设计中心、酒泉的核武器加工制造厂、兰州的核武材料试验反应堆,还有贺兰山的离心分离机研究站。
只要有一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这些基地肯定能开发出性能更优、制导更加精准的核武器。
最后,坦克、火炮还有弹药的生产能力,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中国制造出性能不错的99式坦克和各种火箭炮,确实令人佩服。
比如说,中国掌握了高膛压火炮的技术,这方面和德国差不多,实力挺接近的。
汽车行业的转型能力还挺强的,拿出10%的产能来,把资源调配过去,每年就能造出大约1.5万辆坦克。
火炮制造这块也差不多,假如需要的话,民营企业完全可以转行生产火炮。
再说,中国的硝酸基本原料——火药用的硝酸年产量能达到280万吨,稳居全球第一名。
按一吨硝酸能制造大概6吨炮弹计算,全年中国用硝酸大约可以生产1680万吨的火药弹药。
结语:
得益于强大的工业生产水平和转化能力,中国在战时能快速转产各种物资和武器装备,这也是美国不太想和中国直接正面交锋的一大原因。
不过,要生产出工业制品,得靠大量的原料,比如铁矿、铜矿、石油这些东西。
这些材料大部分得靠进口,特别是国外的铁矿、铜矿和石油啥的,所以保障海上的运输安全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事情,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发展海军对于中国来说变得尤为关键,算是其中的一个核心因素。
http://jajdj.com/yiangtiyujieshao/144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