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蹭饭书记”走红:一场关于权力祛魅的集体狂欢

“蹭饭书记”李建国的走红,堪称当代网络奇观。这位山东某村的党支部书记,因在短视频平台上记录自己到村民家"蹭饭"的日常而意外爆红。镜头前,他端着粗瓷大碗,蹲在农家小院里与村民同吃一锅饭的画面,打破了人们对"村官"的刻板印象。数百万点赞、数十万条评论中,网友们用"接地气""这才是好干部"等评语表达着惊喜与赞赏。但在这看似简单的网络现象背后,实则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心理机制——这是一场关于权力祛魅的集体狂欢,是普通民众对理想干群关系的想象性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中,"官"与"民"之间始终横亘着一道无形的屏障。"父母官"的称谓既体现了对权力的敬畏,也暗示着难以逾越的距离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官员往往被赋予近乎神圣的光环,他们高居庙堂之上,与百姓的日常生活保持着安全距离。这种权力异化现象在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中被描述为"权力的神秘化",即通过仪式、符号和距离感来维持权威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而"蹭饭书记"的走红,恰恰是对这种传统权力形象的彻底解构——他主动走下"神坛",踏入村民的日常生活空间,用一碗家常饭消解了权力的神秘感。

在当代社会语境下,"蹭饭书记"的流行绝非偶然。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基层干部形象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塑。从"扶贫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新时代的基层治理者被期待具备更多亲民、务实、奉献的特质。李建国通过"蹭饭"这一极具生活化的行为,恰好满足了社会对"理想型"基层干部的集体想象。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短视频中从不回避农村的真实面貌:简陋的厨房、粗糙的餐具、简单的饭菜,这些细节构成了一个未被美化的乡村图景。正是这种"不完美的真实",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真诚,也使得他的形象具有了更强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蹭饭书记"现象折射出公众对干群关系的深层焦虑与期待。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官员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时有发生,导致群众对干部的不信任感加剧。而李建国的走红,某种程度上是公众情绪的一种代偿性满足——通过点赞、转发和评论,人们参与了一场关于理想干群关系的集体想象。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指出,集体欢腾是社会团结的重要表现。在这个意义上,"蹭饭书记"的短视频评论区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情感共同体",网民们通过表达对李建国的认可,间接宣泄了对现实中不尽如人意的干群关系的不满,也寄托了对更加平等、亲密的社会关系的向往。

然而,我们仍需警惕将"蹭饭书记"过度浪漫化的倾向。基层治理的复杂性远非一顿家常饭所能概括,真正的好干部标准也不能简化为"会蹭饭"这么简单。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提醒我们,真正的理解与共识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李建国的可贵之处不在于"蹭饭"这一行为本身,而在于他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了与村民平等交流的渠道。但基层工作的核心,终究要回归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治理效能上来。如果只停留在情感层面的感动,而忽视制度层面的建设,那么这种"网红干部"现象很可能沦为昙花一现的情感消费。

"蹭饭书记"的走红是一场关于权力祛魅的现代寓言。它反映了社会对权力去神秘化、干部去特权化的强烈渴望,也展现了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平民化转向。这一现象的价值不仅在于塑造了一个亲民干部的形象样本,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干群关系的契机。当越来越多的干部愿意"俯下身子",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吃一锅饭时,权力的神秘面纱才能真正被揭开,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才有望实现。而作为观众,我们或许也该超越简单的感动,以更加理性、建设性的态度参与对基层治理的思考与监督——毕竟,真正的好干部,不仅会"蹭饭",更要能"办事"。

http://jajdj.com/yiangtiyujieshao/160652.html

QQ咨询

QQ: